室温下二维人工斯格明子晶体的实现

来源 :中国物理学会2015年秋季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格明子(skyrmion)晶体通常源于非共线的Dzyaloshinsky-Moriya(DM)相互作用[1]。斯格明子晶体具有新颖的物理现象和较强的应用前景,是近几年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斯格明子晶体稳定的相图却比较有限,通常仅存在于低温和有外磁场的情况下[2]。我们理论上设计了人工斯格明子晶体,计算表明其具有和DM相互作用引起的斯格明子晶体相同的拓扑数和类似的自旋结构[3]。
其他文献
Resistive random accessmemory(RRAM)basedon resistive switching effectsis one of the most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future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sbecause of its high scalability,capacitor-like cell st
会议
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nonlocality)——这一不能被经典物理学解释的新颖独特的性质——最早由Einstein、Podolsky和Rosen(EPR)发现[1]。而EPR讨论的核心,则是Schr(o)dinger于1935年提出的量子操控(steering)的概念[2]。量子操控除了在量子物理基础研究中的重要性外,也为量子通信带来了崭新的应用[3]。
苏联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朗道等在”量子电动力学”书中断言[1],由于不能测量光子的坐标,光子坐标概念没有物理意义,光子波函数不能认为可用来描述光子空间局域化的几率幅。这一断言,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我们认为光子局域化表现在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上。例如,光子从原子分子出发,在感光板上光子被原子分子吸收,可以认为光子定域在原子分子处。
基于原子腔量子电动力学1-3,我们提出了一个两步多光子超纠缠纯化方案,它是第一个多光子超纠缠纯化模型,具有比传统纠缠纯化方案效率高的优势。首先,我们构建了非破坏的空间相位检测门和极化宇称检测门,在不破坏彼此纠缠的条件下,对超纠缠态的空间模式与极化同时进行纯化处理,与基于NV色芯系统的超纠缠纯化方案4类似;其次,我们利用光子空间(或极化)量子态传递方法保留了基于NV色芯系统的超纠缠纯化方案4中摈弃的
量子多体系统的行为中有一类由量子涨落导致的基态性质或激发态能级结构的突变,表现为二级相变。量子相变与通常的经典相变(如冰变为水)不同,与温度无关,而且与相互作用的细节无关,是大量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与量子涨落竞争的结果。研究量子相变不仅是探索量子多体效应的重要途径,也是量子信息科学目前极为关注的课题。
量子密钥分发(QKD)是通过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从理论上保证无条件安全的一种密钥分发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实验器件的不完美性,有很多相应的攻击,最常见的就是针对探测器的攻击。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MDIQKD)是量子密码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它克服了针对测量设备(探测器)的攻击,使得QKD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提高了一大步。
Yb∶GYSO晶体由于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机械热学性能和半导体激光吸收特性,非常适合于二极管激光泵浦的高功率飞秒激光脉冲产生研究。我们在前期实现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被动锁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研究了基于该晶体的克尔透镜锁模性质。
Because of its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many branches of science,hydrogen bonding is a subject of intense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terest.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hydrogen bonds in the
会议
The emergence of a topologically nontrivial vortex-like magnetic structure,the magnetic skyrmion,has launched new concepts for memory devices.Extensive studies have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d the abil
Steering magnetism by electric fields upon interfacing ferromagnetic(FM)and ferroelectric(FE)materials to achieve an emergent multiferroic response bears a great potential for nano-scale deviceswith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