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舒膏穴位贴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使治疗更加多元化。国内外研究现状: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1)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五个临床分型之一。(2)症状:典型症状为单侧颈枕部或枕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可见猝倒发作,眩晕发作与颈部活动有关。由于本病起病突然,易于脑血管病相混淆,故临床患者就诊比较及时。(3)现状:现代杜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电脑处理信息化和电子游戏机使用频率的增高,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地增长。(4)病机及治疗:a.由于CSA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至今尚未明了,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b.虽有颈椎节段失稳致病机制、机械压迫致病机制、交感神经受刺激致病机制、血管闭塞、硬化、痉挛致病机制、体液因子致病机制,但以上任何一条机制都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原因。还有待进—部研究。c.因病因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尚无系统有效方法,现存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手法推拿、穴位注射、牵引等保守治疗。研究内容:1.分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2.分析:治疗组即应用颈舒膏穴位贴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照组即口服西药西比灵,通过观察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的缓解程度、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指标的改变,最后通过统计学分析,总结颈舒膏穴位贴敷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率。方法: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拟定如下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检查表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4)经颅血管多谱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病例纳入标准本课题所选120例患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一科2011.12~2013.3门诊和病房。(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一个月内未接受其他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3)同意加入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病例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65岁。(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4)颈椎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感染等。(5)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4.治疗方法(1)治疗组:颈舒膏为自拟膏药(红花、川芎、乳香、没药、葛根、桂枝、丹参、川乌、丁香、干姜、防风、冰片各15-20g,取用颗粒状天江中药用热蜂蜜调匀后涂于直径3cm圆形药贴之上),选取超声所见椎动脉痉挛处、平片骨质病变部对应的颈夹脊穴、肩井、风池、肝俞、肾俞穴进行贴敷,可贴敷20小时,空4小时后更换,3周为一疗程。(2)对照组:口服西比灵2粒/次,晚睡前。3周为一疗程。5.观察指标(1)患者主症的缓解程度。(2)治疗前后经颅多谱勒(TCD)检查各1次。(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查各1次。6.疗效判断(1)临床痊愈:颈痛及其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TCD示达到正常水平.(2)显效:颈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TCD接近正常水平。(3)有效:相关症状和体征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治疗后复发,对需持久性劳动有影响。TCD略有改善(4)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TCD无变化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在改善血管痉挛方面应该与对照组相当,但在改善症状,血流学改变及药物的副作用等方面应优于对照组。2.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推广本方法提供依据。3.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更加多元化。结论:中老年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来高,随着白领阶层的增多,并有年青化的趋势,此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多与"寒"、"虚"、"瘀"密切相关,病机多为正虚邪阻,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淤、温经通络为大法。结合肝、肾俞具有滋补肝肾、养血益精的穴位及颈夹脊穴等特殊穴位的贴敷,达到对本病的调治,同时减轻颈部周围肌肉及筋膜的炎症,改善椎动脉的痉挛及供血,从而实现对本症的治疗作用。王宏志教授在多年临床诊治中探索出的颈舒膏穴位贴敷,结合了中医理论及经络学说,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