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关于体育行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研究,学术界产生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发现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体育行为工具理性的批判和体育行为价值理性的呼吁。多数学者只倡导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的应然,而未深刻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实然以及二者之间如何调适。基于此,本研究从韦伯的二重理性视角出发,以黑龙江密山市兴凯湖冬捕为案例,深描兴凯湖冬捕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流变逻辑及二者的调适力量,以期对传统渔猎活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于2019年11-12月,2020年11-12月以及2021年1-2月先后三次对兴凯湖冬捕进行田野考察,并对当地冬捕渔把头,渔民和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1)萨满崇拜和龙崇拜的"叠合认同"使早期的兴凯湖冬捕显现出价值理性的光芒。早期兴凯湖地区的渔民以捕鱼为生存基础和手段。虽然人们为了维持生计呈现出工具理性的目的,但并非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兴凯湖地区存在着萨满崇拜和龙崇拜两种崇拜信仰,二者之间并非是区隔的,而是相互叠合,相互交织,共同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人们基于萨满崇拜和龙崇拜自发形成一系列祭祀仪式,用以感化和答谢神灵。这种祭祀仪式给予人们身体一种"情境性"体验,在仪式中传统的信仰激发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使人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这种情感也影响了社会,使得先验的天主人从的自然秩序得到加强,并以此模塑人的行为,且内化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规范。(2)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使得兴凯湖冬捕迈向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具理性。自2016年兴凯湖冬捕入选黑龙江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旅游经济这个新业态开始在兴凯湖地区勃兴。兴凯湖地区形成了"文化源"+"产业丛"的新发展模式,即以兴凯湖新开流的渔猎文化为源头,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手工艺,垂钓用品等行业的发展,这一转变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兴凯湖地区传统的文化坐标开始游移,传统祭祀仪式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的规范出现瓦解,过度捕捞,非法越界捕捞等失范现象频发。工具理性也导致社会团结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微弱,渔民之间的社会联系由"机械团结"变成了"有机团结"。虽然现在的兴凯湖冬捕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展演,但无形中也依然有价值理性的光辉,兴凯湖冬捕保留了传统的祭湖神仪式,体现着当地渔民对乡土文化的眷恋和固守。(3)国家在场推动下的渔猎治理和人们对于传统渔猎文化的重新审视促使兴凯湖冬捕由工具理性弥漫走向价值理性复归。近几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政府一方面积极引导兴凯湖冬捕旅游的开展,使之成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各种条例,规定的出台,对兴凯湖生态危机以及滥捕,非法越境捕捞等失范行为进行治理,重构渔猎活动的秩序规范。而民间社会为了兴凯湖冬捕的可持续发展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把国家符号纳入渔猎治理中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渔猎行为和传统的渔猎文化,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性。(4)兴凯湖冬捕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博弈,二者之间的摇摆和震荡形成了二维向度的钟摆现象,而权力规训与主体建构是调适二者的外嵌与内生力量。纵观兴凯湖冬捕的流变过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并非决然区隔,而是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束约的动态关系,二者都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映射,都服务于兴凯湖冬捕的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协调统一是兴凯湖冬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而权力规训与主体建构是调适二者的主要力量。权力规训以其强制性和权威性对渔猎行为进行引导和治理,同时权力又激发出个体的主体意识,让渔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兴凯湖生态资源的享有者,同时也是守护者,个体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控制建构自身的道德主体,形成理性自觉,反过来又确保权力规训的施展。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兴凯湖冬捕的保护与发展,使不断摇摆的指针恢复平衡与稳定。研究结论:兴凯湖冬捕作为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价值理性开端到工具理性弥漫再到价值理性复归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博弈贯穿兴凯湖冬捕流变过程的始终。我们不仅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要努力保持二者的协调与稳定,而国家权力规训与主体意识建构是调适二者的主要力量和手段。因此,构建一种权力合理引导与主体自觉参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才是传统渔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