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微型反应器中对负载不同金属氧化物的活性碳纤维进行了脱除NO的实际效果对比,定量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与NO的反应产物.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引入可大大提高活性碳纤维脱除NO的性能.尤其是负载铜氧化物的活性碳纤维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并对所选样品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验证实验.
【机 构】
: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青岛)
【出 处】
:
内燃机清洁高效燃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内燃机学会第5届燃烧.节能.净化分会首次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微型反应器中对负载不同金属氧化物的活性碳纤维进行了脱除NO的实际效果对比,定量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与NO的反应产物.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引入可大大提高活性碳纤维脱除NO的性能.尤其是负载铜氧化物的活性碳纤维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并对所选样品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验证实验.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船用LPG动力装置的研制及开发研究,船用LPG动力装置的特点及排放性能优化,以及船用LPG发动机动力装置应用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本文将士 台增压中冷柴油机采用混合器进气方式改装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对燃烧系统参数对双燃料发动机排放和经济性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包括引燃柴油喷油时刻、天然气替代率、中冷后进气温度对排放和经济性的影响.双燃料发动机排放与λ值和燃烧系统参数密切相关,替代率增加,排气烟度降低,HC排放升高,当量燃油消耗率升高,CO排放在小比例时随替代率增加而升高,但在高比例随替代率增加而略有降低;但替代率对NO
本文对天然气替代率、引燃柴油喷油时刻和中冷后进气温度等燃烧系统参数对增压中冷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压中冷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放热速率比纯柴油快,引燃柴油的着火时刻和缸内燃料λ值决定着其燃烧特性,即着火时刻在上止点前且λ值较小,其燃烧接近于定容燃烧过程,随着天然气替代率升高,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和最高燃烧温度升高;而着火时刻在上止点后且λ值较大,其燃烧
本文在分析柴油—酒精混合燃料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混合比例的柴油——酒精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性能.研究表明:柴油醇燃料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较柴油机的升高,而有效能耗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排放性能表明,发动机的碳烟排放明显降低,在保持同样排温的前提下,其功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尾气排放明显降低;燃烧性能表明,柴油机使用混合燃料后,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在采用推迟供油的条件下,柴油酒精混合燃
根据我国天然气组分变化的情况,采用双区模型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时,天然气组分变化对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烧压力、燃烧温度及CO、CO、NO排放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干天然气、具有我国平均组分的天然气和凝析气,其组分的变化对动力性影响不大,主要是明显影响排放特性:但如果天然气中含有过多的低热值燃料或惰性气体(但仍符合我国的天然气成分标准),则会同时对动力性和排放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LPG在小型点燃式发动机上应用时,发动机燃烧系统参数和运转参数对燃烧稀限能力的影响.试验在一台四冲程、水冷125ml单缸摩托车发动机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节气门开度增加、发动机转速下降、点火时间提前、火花塞间隙增宽和压缩比提高,对提高液化石油气的燃烧稀限能力有益.
深入分析并建立了用于闭式循环柴油机(CCD)排出气体CO水吸收的波纹碟片填料中试旋转床吸收器功率消耗主分量数学模型,提出了旋转床驱动电机总功耗回归分析表达式.根据不同工况实验得到的功耗实验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吸收器功率消耗的半经验公式.各种工况旋转床吸收器功耗实验值和模型计算值的对比表明,两者相对误差小于±15﹪.中试研究得到的旋转床驱动电机总功耗数学模型为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AIP)系统吸收器
单燃料CNG发动机在经济性及环保方面的突出优势,使之成为气体燃料发动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增压单燃料CNG发动机的电控单元(ECU).该ECU以Intel公司16位80C196KB单片机为核心,采用了电控多点燃气顺序喷射技术,使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介绍该发动机电控单元的软、硬件开发方案.
在柴油机上分别使用多孔喷油嘴和伞喷油嘴的进行了燃用乙醇柴油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机上燃用乙醇柴油后,能够达到原机的功率,并且柴油机的排放状况有很大的改善,热效率有一定的提高,排气温度和最高燃烧压力基本不变.伞喷油嘴的效果好于多孔油嘴.
比较三种汽油增氧剂对小鼠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对3种汽油增氧剂(甲基叔丁基醚、无水乙醇和碳酸二甲酯)所致的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DNA损伤进行了研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7.5mg/ml~150mg/ml),甲基叔丁基醚可直接引起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DNA损伤,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其拖尾细胞百分率和DNA迁移长度均随受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有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