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对野生及圈养大熊猫危害很大,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本实验采用西氏贝蛔虫卵感染小白鼠,以小白鼠为模型,观察了左咪唑、噻嘧啶、芬苯达唑、伊维菌素和多拉菌素对西氏贝蛔虫幼虫的杀灭效果,为大熊猫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实验共分1 2组,每组10只小白鼠,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的西氏贝蛔虫感染性虫卵通过灌胃的方法感染小白鼠,每只小白鼠感染1000个虫卵。在感染虫卵后第3天和第15天分别采用左咪唑(Levomisole)、噻嘧啶(Pyrantel)、芬苯达唑(Fenbendazole)、伊维菌素(Ivermectin)和多拉菌素(Doramectin)进行驱虫,给药后通过剖检小白鼠,统计其内脏、脑、肌肉中的幼虫回收数量,计算各给药组小鼠体内的幼虫减虫率。供试5种药物对西氏贝蛔虫幼虫的杀灭效果为:左咪唑(10mg/kg体重,注射):感染虫卵后第3天给药西氏贝蛔虫幼虫的减虫率为78.14%,感染第15天给药幼虫减虫率为64.40%。芬苯达唑(10mg/kg体重,喂服):感染虫卵后第3天给药西氏贝蛔虫幼虫的减虫率为96.71%,感染第15天给药幼虫减虫率为86.65%。噻嘧啶乳剂(10mg/kg体重,喂服):感染虫卵后第3天给药西氏贝蛔虫幼虫的减虫率为84.43%,感染第15天给药幼虫减虫率为75.65%。伊维菌素(0.2mg/Kg,注射):感染虫卵后第3天给药西氏贝蛔虫幼虫的减虫率为95.81%%,感染第15天给药幼虫减虫率为87.70%。多拉菌素(0.3mg/kg体重,注射):感染虫卵后第3天给药西氏贝蛔虫幼虫的减虫率为91.02%,感染第15天给药幼虫减虫率为82.46%%。实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种药物中,以芬苯达唑、伊维菌素和多拉菌素对西氏贝蛔虫幼虫的杀灭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