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智慧的自我修炼与学习型组织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自我修炼围绕着"仁"展开,把基于真性情的"仁"普遍发挥,可达到统一思想的作用.法家的"法"、"术"和"势"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可作为某些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兵家"上下同意"的理念,使组织在思想上统一、在观念上一致.道家的理论运用于学习型组织的自我修炼之中,要意识到组织是发展变化的组织、存在内在矛盾的组织、矛盾双方可以转化的组织.佛家的理论说明,学习型组织的修炼需要认清组织的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本性,各种认识以及建设都是一个离不开条件成熟的过程.
其他文献
市场承认个人禀赋及个人拥有生产要素的差别,经过市场的初次分配后必然形成收入差距.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构成了不稳定因素,不断挑战个人的心里底线.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必然因素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时也有偶然因素的作用,如个人禀赋、个人选择、机遇与运气及努力程度的差异.当前明确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因此可以考虑从公共政策的整体方面做出
随着社会建设问题被提上政策议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充斥在三大社会治理主体内部的关系约束及互动需求成为制约社会建设的制度要素.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可以窥见在中国社会建设中三大社会治理主体的社会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的建设存在着内隐与缺陷,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软肋.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需要通过治理主体彼此的关系构建以及信任产生来维持一种协同上进的社会建设状态,有效将组织周围及内部的社会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新阶段,是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学说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是古人生存的需要,也体现了古人在处理人与环境问题上的智慧.道家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不断前进,中国佛教思
从行业污染程度的视角对农村工业进行分类,分析农村工业结构变动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农村工业结构变动对环境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评价农村工业结构演进的环境污染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1988-2006年间污染行业所占的比重平均值为63.86%,农村工业结构不尽合理.1988-1996年农村工业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行业的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环境影响指数也呈现增加的趋势;1997年以后污染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哲学层面研究水与整个生态文明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如何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全社会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
利用我国1999-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林业财政支出滞后性的情况下使用DEA模型对区域林业财政支出效率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区域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受技术进步下降的影响,我国林业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年均下降24.8%;林业财政支出的滞后效应拉大了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动幅度;林业财政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本文分析了多元就业选择条件下农民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运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对农民就业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家农业生产、农业打工、非农受雇、非农自雇、家庭帮工等五种就业类型中,农民就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做选择时都会受到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运用多元Logit模型验证表明,4种家庭因素(家庭总人口、家庭总收入、家庭金融总资产、家庭总土地)和5种个人因素(性别、
本文对复愈性环境的理论与实证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关于复愈性环境的理论有很多,文化取向的观点、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超载观点(o,erload perspective)及进化观点等。其中主要的是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ART)和心理进化理论(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或称压力减少理论(stress re
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干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给部分被试讲授环境知识来进行干预,通过被试自评亲环境行为和实际行为记录的方式来评定被试亲环境行为的得分,然后对比实验组被试与控制组被试的得分,以及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来探讨是否内控型个体更容易受到环境知识的影响,进而表现出更多的亲环境行为,以及环境行为控制感、环境知识和环境关心三者之间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如何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亲
本文以心理学为研究对象,对参与第30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中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进行了综述,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心理学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如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Linda Steg等作了《享乐主义价值观在缓解气候变化的可持续性行为中的重要意义》的报告。研究表明,价值观在环境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态度、偏好、行为,相对于自我超越价值观(利他和生物圈),与自我提升尤其相关,德国马格德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