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众在艺术创作氛围中的媒介激发功能--以明中期书法家祝允明为例

来源 :“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一些书法作品,是在宴饮狂欢、友朋环睹情况下的产物。这种友朋相聚一堂、酒酣耳热后进行艺术创作的现象,在元末松江一带、明中期至明末南方社团群体文化活动中较为常见。在这类艺术创作的氛围中,观众的文化功能是什么?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者从艺术创作的表演性角度阐释这一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研究后指出,如果以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的主体性为区分艺术家与观众的标准,观众就具有了多重身份,即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者、艺术灵感的激发者、艺术创作过程中潜在的竞争者等。正是这种多重身份的综合,使观众在艺术创作氛围中具有了媒介激发功能。由此,这类艺术创作也具有了明显的游戏性,艺术作品成为体验之物。因此,本文通过对观众身份的多重分析,为理解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在比较艺术学视域下思考戏曲艺术,一方面探讨在戏曲研究中如何借鉴比较艺术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以戏曲为媒介对比较艺术学的具体领域进行分析,揭示戏曲比较的特殊性。由于比较艺术学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还属于探索的状态,所以通过戏曲的比较研究这一维度可以使比较艺术学在戏曲研究中发挥作用,从而也推动比较艺术学自身的建设和完善。
文章以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课程权力的分配为理论基础,以高等艺术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发与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发挥其主体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三个方面对建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联盟及行动策略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课程政策与权力分配的基础理论,并就课程政策的本质进行解析,提出课程政策的本质是解决课程权力的分配;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开发与利用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地
VR艺术近几年的发展迅速,其虚拟性、交互性、体验性的特质吸引了众多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参与,其巨大的吸引力不仅源自其别样的悦耳悦目,更在于其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在观看层面,其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观看行为、观看模式和观者的存在样态,观者在虚拟世界中既是看者,也是被看者,看者是体验性、境域化的存在,观看主体与客体审美距离即清晰又模糊进而趋于零;VR艺术对身体的探索是多维性的,体现在人物自身的身体奇幻演绎、时空
艺术与真理的疏离并不是历史的普遍现象,而是历史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才出现的异化现象,为凸显艺术的真理维度,伽达默尔既从美学史的角度批判了康德以来的美学主观化倾向,又以现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视域揭示了艺术真理的实际发生与存在方式。与追求确定性的科学真理不同,艺术真理拒绝做出任何终极承诺,在一个由艺术品和欣赏者共同造就的“游戏”空间内,艺术以“遮蔽—揭蔽”的结构召唤着主体的积极参与,并使欣赏者在对艺术真理
“表演研究”之“表演”,首先是一种研究的对象;其次也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它又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最后它还是一种指导个体生存在世的观念。人类行为的自然癖性是多元选择的、混杂的,这就导致人类行为永恒的创造性与变异性,正是通过这种不息的行为之流,人类创造着自身与世界;“表演研究”的工作即是研究探索、理解、刺激、欣赏并创造合意的人类行为。
会议
媒介迁变带来许多不同以往的时代变化,艺术自身和艺术批评也随之遭遇无法抵抗的变化。后疫情时代促发媒介影响力和艺术认知的变化,也使得艺术批评从一个独立存在的一个价值和体系,增多了生态环境的诸多变化。艺术批评可以不依附于艺术创作,但要依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来倡导、来指点、来评点。作为独立性的艺术批评,本身的理论的素养和对更多的超越单一艺术作品的宏观的观照,使之能够更宽阔的看待创作的走向,比较创作的得失和给一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所以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与方法类。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形式创造中,电影是与技术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它随着技术的诞生而诞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不仅是手段,同时兼具有主体实现愿望或达成目标的观念、过程、路径或方法的意义,在此意义上,技术即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本文拟以李安的《双
“互联网+”是互联网形态演进的结果,处于知识社会创新2.0下“互联网+”的形成,将互联网推向了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形态阶段.本文着重探讨“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昆曲艺术传播,分析“互联网+”媒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探寻“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艺术产业生存与发展路径选择.首先,论文阐述了“互联网+”的提出背景以及发展历史;其次,提出了“互联网+”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并对“互联网+”与艺术
当下,作为艺术实践载体的媒介发生了重大变革,为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更加趋向多元化,现代艺术也随之脱离传统媒介形式不断得以更新,新媒介有效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艺术表意功能更加明确化与内容化。当然过分强调新媒介的功能与作用,就会导致当代艺术脱离原本艺术表达而致使艺术作品流于形式化,因此,尽力避免新媒介应用于当代艺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