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在评估肌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①损伤组:制备肌肉损伤模型后,患处肌肉不作任何治疗处理;②治疗组:制备肌肉损伤模型后,患处肌肉给予治疗;③健康组:作为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应用SWE定量分析技术,获取各组损伤前及损伤后0.5天、1天、3天、5天、7天、14天及28天肌肉的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和最大值(Emax),并在各时间点各组随机抽取一只兔子进行穿刺活检,病理学观察,比较各组上述指标。于实验最后,对所观察的肌肉组织全部进行取材,分析比较各组肌肉组织内胶原纤维的含量,以及分析肌肉内胶原纤维的含量与杨氏模量值的相关性。结果同一时间点各组间比较,肌肉损伤后以损伤组的Emean值及Emax值最高,治疗组的次之,健康组的最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同组间比较,损伤组和治疗组的Emean值及Emax。值均在肌肉损伤后1~3天内逐渐增高,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健康组的Emean值及Emax值在各时间点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变化相对平稳。病理学显示,与健康组正常肌组织相比,损伤组和治疗组均可观察肌纤维破坏、炎症反应和肌纤维的再生修复的过程,杨氏模量值变化与损伤后病理变化时间点基本一致。在肌肉损伤后的第28天,损伤组的胶原纤维含量显著高于治疗组(P=0.001)和健康组(P<0.001),而治疗组的胶原纤维含量亦多于健康组(P=0.003)。胶原纤维含量与杨氏模量值呈正相关(Emean:r=0.706,P <0.001;Emax:r=0.761,P <0.001)。结论 SWE可实时、无创、定量地提供肌肉损伤不同阶段的硬度变化信息,有望为临床诊断肌肉损伤、跟踪随访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