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轴线的可识别性的设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设计过程。城市轴线的建设作为城市设计的延续,其设计在规划、建筑以及景观层面上都应该受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重要影响,城市的地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应该在设计的各个层面中有所体现。并且让感受者能够自然而然的从环境氛围中识别出这种文化气息,这种可识别性不仅是视觉上的,它可能是听觉上的,也可能是触觉,它还包括人的心理感受,如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本文第二章阐释了城市轴线与空间可识别性的概念与辽东湾城市之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的渊源。明晰了城市轴线的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和空间可识别性的定义,为下一步多视角研究与解读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提供理论基础。接下来本文从城市、建筑、文化三个视角研究轴线城市的可识别性设计,以辽东湾城市之轴为例。三个不同的递进的层次来分析可识别性设计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并对类似的轴线城市或者以轴线为特点的城市片区的可识别性设计提供借鉴依据。在城市的视角下研究辽东湾城市之轴可识别性,并从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与城市角度下建筑的类型三个主要方面系统的探讨了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设计。对沿轴线发展的城市或者片区的可识别性在这一层面提出了设计中的特点与要素。在建筑的视角下研究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在轴线序列的空间位置上,把建筑分为“起建筑”、“承建筑”、“转建筑”,“合建筑”四类,并研究各类建筑在轴线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特点。研究辽东湾城市之轴上建筑空间的代入感、领域感与同化感逐级递增的空间情景与这一层级可识别性的关系。在文化的视角下研究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从历史文化的体现、生活文化的凸显与社会心理的反映三个文化性递增的方面研究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设计。其中历史文化围绕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展开;生活文化主要研究艺术文化、职业文化与商娱文化的可识别性要素;社会心理体现在设计者对建筑的情感升华,由浓厚的人文情怀到恬淡的浪漫主义,再到豁达的英雄气概。辽东湾城市之轴从樱花园起始到锦风舟作为结束,全长约8.1公里,是盘锦辽东湾片区的主要城市轴线。与盘锦旧城区不同,辽东湾新城更靠近渤海,但是如何使新城在地域文化上与老城区一脉相承是城市之轴可识别性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