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介绍了武汉MST雷达的主要功能系统,指出MST雷达是一种晴空探测雷达,主要是基于布拉散射对一定尺度的湍流进行探测,从而获得大气的三维运动状态及相关参数。该雷达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对3.5~25km和60~90km的大气三维风场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为该地区的大气风场结构及大气运动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保障。
【机 构】
: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离层实验室 武汉4300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武汉MST雷达的主要功能系统,指出MST雷达是一种晴空探测雷达,主要是基于布拉散射对一定尺度的湍流进行探测,从而获得大气的三维运动状态及相关参数。该雷达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对3.5~25km和60~90km的大气三维风场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为该地区的大气风场结构及大气运动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保障。
其他文献
孔隙度是表示储层岩性的重要参数,对于储层评价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孔隙度反演方法。该方法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建立统计性岩石物理模型,然后利用最大期望算法估计后验概率,最后,结合叠前地震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与后验概率,最终反演得到孔隙度。
本文在小波变换与曲波变换结合使用在图像去噪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四叉树分解的结合曲波变换与小波变换各自优点的方法,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验证了该方法在地震资料弱信号检测中的有效性。
本文首先将最近发展起来的高精度快速算法——外推瀑布式多网格法(EXCMG)推广到三维,然后结合二次场消除点源奇性和稀疏矩阵压缩存贮等技巧,研究直流电阻率三维有限元正演问题。
本文阐述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辽宁凤城矿产远景调查中的运用。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后,圈定5个激电异常,对它们进行了解释和评价。重点选择一个激电异常区做4条剖面激电测深,对潜在矿(化)体的形态进行了描述,为槽探工程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丹凤场构造微地震资料的处理,利用长短时窗能量比法能够快速的自动拾取出微地震事件,对微地震资料进行实时处理,并且在多道检波器上利用长短时窗能量比法,减少了对微地震事件的误拾、漏拾。因此,长短时窗能量比法是一种可靠、快速的微地震事件拾取方法。
本文在S波震相自动识别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S波震相自动识别综合算法,该方法的特征函数为CF(i)=Y(i)2-Y(i-1)×Y(i+1),该特征函数对幅值和频率均敏感。然后采用TOC-AIC方法对触发时间窗及触发前一时间窗进行检测。STA/LTA方法获取的S波震相较之实际S波震相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所以在进行精定位时对触发时间窗及其前——STA长度时间窗进行分析。采用山东地震台网记录波形资料
本文基于压缩感知原理,建立位场稀疏采样重构模型,对常规随机采样方法进行了改进,进而利用迭代加权最小二乘算法重构数据。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位场数据的重构试验,余弦变换可对位场数据进行很好的稀疏表达,利用改进后的泊松碟采样方法可以得到随机且均匀的采样效果,相对于MP、OMP等贪婪算法基于迭代再加权算法可以以较少的采样数的重构信号,且对信号的稀疏性适应性更强。
本文利用处于东亚高纬地区的Zhigansk和Yakutsk两台站2006年的电离层频高图数据,对两台站不同类型的SF在各个季节的发生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文在大量连续多普勒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统计研究了中纬地区白天与夜间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表现特性,结果表明白天与夜间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与波状扰动的关系及时变特性(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体现。主要体现在:白天和夜间弥散回波与波状扰动的相关情况明显不同,夜间的扩展F与波状扰动的相关度(88.9%)明显的高于白天的弥散回波事件(58%)。
本文将利用海南站(19.5°N, 109.1°E, DIP lat. 9°N)数字测高仪在2002年太阳活动高年的Es层临界频率(foEs)和最小虚高(hEs)数据,利用小波分析和“相关图谱法”统计分析偶发E层的周期震荡特征。其主要结果为:①从全年小波系数看,Es在7~8月的周期变化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1. 4, 7天左右周期,而其他月份相对较弱。②从两个月左右的相关图谱幅度系数看,Es在不同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