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确立本朝文学传统、强化清人忠君观念是乾隆帝的两个文治目标。要树立本朝文学传统,就要将明末文学与清初文学做适当分野;要强化清人忠君观念,绕不过从道德角度评价明季历史人物(包括死节之士与投清贰臣)。钱谦益在明末清初文坛的执牛耳地位、贰臣身份及创作反清诗文的行为,使其成为乾隆帝实现确立本朝文学传统、强化清人忠君观念过程中的极好批判目标。
【出 处】
: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立本朝文学传统、强化清人忠君观念是乾隆帝的两个文治目标。要树立本朝文学传统,就要将明末文学与清初文学做适当分野;要强化清人忠君观念,绕不过从道德角度评价明季历史人物(包括死节之士与投清贰臣)。钱谦益在明末清初文坛的执牛耳地位、贰臣身份及创作反清诗文的行为,使其成为乾隆帝实现确立本朝文学传统、强化清人忠君观念过程中的极好批判目标。
其他文献
丘濬「复古与世变」学术观照下的山水文学风景诞生于明初成祖永乐盛世,事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拥有「中兴贤辅」美誉的丘濬,向为明代史学研究者所关注,尤其是丘濬平生重要代表着述《世史正纲》与(大学衍义补》二书,前者昭揭中国历史之世变与正统论述,至于丘濬另一力作《大学衍义补》,乃续衍宋代儒者真德秀《大学衍义》,进而阐扬「治国平天下」之要旨深谛,并特别着重于攸关治道的实际政教要务,从而体现出此一儒家经典
明代嘉靖年间王仔因向权相严嵩献古画赝品而惹怒严氏父子而终致灾难的“伪画致祸”事,见载于《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扣《味水轩日记》、《万历野获编》等众多名人笔记,流传了近四百年,吴晗先生曾撰文将此事的真实性予以否认,后人多从其说,而未见撰文置疑者。本文在疏理万历年间笔记至明史所记有关伪画致祸文字的源流变化的同时,将沈德符、李日华笔记和明代他人笔记相参证再与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等文集所载相关
王百谷是明代后期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人格志趣和诗歌创作都带着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时代特色,是晚明诗歌由复古到性灵之间不可忽略的路径之一。
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日趋成熟,进十科考成为普通文人进阶七大夫之正途。科举制度与古代文学的交叉研究,也是近二十年米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与唐宋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视角观照相比,明清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相对来说仍处于比较薄弱的研究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只是套用唐宋同主题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缺乏真正的创新价值。本篇尝试从文学同年现象的传统角度切入,结合对明代首创的庶吉士制度的文学性考察,探讨作为政治、文
明代正德后期至嘉靖前期,复古运动早逐渐衰落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不同地域的诗人在看待复古理论和创作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袁裹、黄省曾、王宠作为曾服膺李梦阳复古理论的三位吴中诗人,在诗坛复古思潮弱化、反复古思潮兴起的情况下,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反映出同时受复古理论与地域文学传统影响的双重格调。
由钟惺、谭元春编选的《古诗归》和《唐诗归》,打破世俗的眼光和旧的审美习惯,选取了许多无名诗作。他们的选评批驳旧说,独抒己见,显示出独特的历史眼光和审美意识,善于结合时代、文体、流变来分析个人的诗歌特色、诗作的艺术成就。《诗归》的选评集中显现了钟、谭独到的诗学观和审美思想,二人对诗歌发展史的认识,包括“贵古贱今”、“唐无五古”等问题,对不同时期的诗歌体制、题材、风格的个人见解,以及善用比较、留意技法
感物论是一个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明代感物论就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感物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以理、道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形成了以心、物、理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并通过对比德说的改造和贯彻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中期的复古文学则从反对理学出发,形成了以心、物、情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干预,以积极的理想主义精神投身现实。晚明的感物论受到心学的巨大
本文是对舒頔心态与诗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文章认为舒頔作为一名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元遗民,其遗民思想的主体是节妇心态,他虽对新朝有美饰之辞,但主要从礼乐教化角度并不牵涉其政治立场,故不影响其为一坚定的元遗民。在诗学思想上,舒頔作为深受儒学熏染的士人秉承传统的诗教化观,但更加重视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他论诗主张"圆活工致”,反对一味拟古剽窃。因其秉直坚贞之气节,故其诗风总体上呈现出盘桓苍古的特色,有铿锵之音。
长期以来,学界对梅村词所论较多的是其反映作者人格心态的认识价值,对于梅村词本身对当时及后世词坛的影响则所论甚少。其实,梅村词对清初“词史”观念的形成及清代“词史”创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颜回的箪瓢之乐为早期的王阳明提供了精神力量,并作为一种生命范式成为诗意表达的重要内容。颜回这一形象在王阳明对圣学乐境的追求过程中有开启正学的价值和意义。王阳明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颜回之乐到曾点之狂的重心转移。这是王阳明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真实反映,是致良知学说的真诚表达,同时也是在诗学领域对朱子之学的一种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