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幼果越冬进程中酚类物质含量与代谢的变化

来源 :第三届全国枇杷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番茄和西瓜叶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显著升高(Rivero等2001),并与温度呈负相关(Chung等2006)。在进入冬季休眠前后,柿属植物皮层的总酚含量比秋季增加1.8倍(冷平等2001)。核桃芽和一年生枝条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在休眠期也达到高峰并维持较高水平(王勇等2003)。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枇杷幼果在冬季低温期间酚类物质代谢与积累的研究报告。为此,本文以大棚和露地栽培的白沙枇杷‘宁海白’为试材,测定低温期间枇杷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与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枇杷防冻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笔者通过田间观察、走访群众和查阅资料,对目前枇杷产区普遍发生却鲜有报道的皱果病的病因作一浅析,目的是抛砖引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经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枇杷花果冻害规律与冻害应急处理的效果。枇杷冻害在浅丘区较轻,在平坝稻区较重。幼果比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容易受冻,刚开放的花和未开放的花抗冻能力
会议
本文结合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要有全新的思路,积极探索新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社会
枇杷花腐病对重庆地区枇杷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己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性病害。因此,本文以枇杷花腐病为研究对象,对其致病病原菌、发生发展过程及发病规律、以及筛选防治
选用10种药剂对枇杷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进行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钠对枇杷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基本没有抑制作用,其它7种物质均具有一
本试验于2005年和2006年进行。枇杷品种为早钟6号和解放钟。用BTH(苯(1,2,3)噻二嗪-7-硫代羧酸-S-甲酯)水溶液喷雾处理采后枇杷果实。抗病性研究试验中,分别探讨了BTH对22℃条
SOD,POD的活性及MDA含量随着Cd浓度的上升而上升,在Cd浓度达300mg/L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CAT与PPO的活性亦随着Cd浓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其峰值出现在Cd浓度100mg/L时;Cd胁迫造成枇杷
以“早钟6号”、“长红3号”和“解放钟”三个品种枇杷为试材,研究18℃预处理24h对三个品种枇杷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比较三个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5℃低温条件下,“长红3
在枇杷产业发展中,笔者推广了根据双流县当地具体情况研究组装的枇杷早结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12万亩,占总面积的8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农民增收。本文现将具体的技术
会议
1999年春,上海香绿园艺有限公司在上海青浦地区率先引进江苏洞庭山白玉枇杷进行栽培试验,经几年观察,确认白玉枇杷适宜在青浦种植。本文现从植物学特征、主要特侯期、开花结果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