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楼口,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的翠微山麓,是山西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东接平型,西连雁门,是古代晋北地区经繁峙入河北的重要通道. 北楼口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历史上北部边境的变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晋北地区的形势变化。这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冲突和缓冲地带,而北楼口则是最前线的一个缩影。作为晋北边墙数千关隘之一的北楼口,虽是单一个体,但其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边堡隘口存在着相似性,通
【出 处】
:
中国长城学会,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楼口,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的翠微山麓,是山西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东接平型,西连雁门,是古代晋北地区经繁峙入河北的重要通道. 北楼口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历史上北部边境的变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晋北地区的形势变化。这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冲突和缓冲地带,而北楼口则是最前线的一个缩影。作为晋北边墙数千关隘之一的北楼口,虽是单一个体,但其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边堡隘口存在着相似性,通过它的兴废可以管窥整个晋北边城的状况。正像北楼口的地方信仰存在多元化一样,无数个不同的边关存在着类似的信仰多元化状况。这也客观反映出所谓诸多信仰,其实还是处于国家大环境下的祀典。国家利用宗教信仰,引导民众,建立起稳定的思想环境,达到稳固统治秩序之目的;从另一层面上来讲,稳定的环境似乎更利于国家的发展,更有效地抵御来自外部的侵略。地方信仰与边堡的互动,不仅使得地方信仰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得到了满足,也客观上推动了整个边城的发展。
其他文献
“国之大事,在祀于戎”,军事不仅在三代是国家大事,在其后的两千年来,依然是国家最为紧要事政之一.对于一国之军事而言,地理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古代中国的版图中,山西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顾祖禹曾言:“山西之形势最为顽固.关中之外,吾必首及乎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句注、雁门为之内险……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山西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明代元立国,以蒙古为代表的北方民族是中原安全稳定的最大威胁.于是,有明一代统治者,在历代基础上,构筑了包括制度构建、城堡边墙修筑等一系列防御体系.由于太行山脉连接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两个地理单元,都于北京的明清两朝更将其作为内屏畿辅的天然军事屏障,于重要隘口构筑工事,设兵防守.这一时期还在太行山脉上设有所谓“长城”,即明长城由灵丘县牛帮口界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抵吴王口,转东奔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处
中国的长城万里长,伴随长城的便是古城堡、烽火台.尤其是那一座座的烽火台,随时会耸立在你的面前,斑驳沧桑、执着固守、毅然挺立,衬托着万里长城特殊的景致,用它那敦厚而坚实的高大形体表述着长城一线曾经有过的边塞历史文化.长城、古城堡、烽火台是组成长城的重要元素,传递给人们一种以边塞历史文化遗迹为内容的特殊信息符号.然而,长城烽火台看起来很多,甚至多得数不过来,但这只是给人们的表象.长城烽火台的种类与实质
顾炎武曾言:明代“屯田遍天下,九边为多;而九边屯田,又以西北为最”[1].明代的屯田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话题.对于明代屯田的研究,李三谋的《明代九边军屯与军牧》,把“九边”的兵、农、牧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明代的军屯和军牧,同时提出其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张海瀛的《明代山西的民佃屯田》,具体考察了当地民佃屯田的形成、分布和屯粮总额,指出民佃屯田是军屯的补充形式,“私有化”是其总体的发展趋势.两者
作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广武,是我国边塞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在历史变迁中,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既攻伐冲突又交往融合的重要区域,历来是战略要地和著名的古战场,崇山、鸿沟及冲积平原上留下了长城、烽燧、隘口、古城、庙宇、兵寨、汉墓等一系列军事文化遗迹.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汉墓、旧广武均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而且区位优良、交通便捷,是一个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边塞文化特色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必然要有文化品牌,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文化品牌来塑造旅游品牌,是山西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需尽快解决的问题.代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代县如何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当下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文化旅游景区,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代县是10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只有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才能彰显出代县旅游的特点和吸引力.
山西明长城遗址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人们对长城的保护观念淡薄,加上现存法律法规不健全,以致出现了明长城遗址遭破坏的现象。随着我国对旅游开发事业的支持,山西省有关政府部门对长城的保护与开发应极为重视,做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国内外的专家与游客也为更多掌握更多的长城文化来此观赏游玩。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深远,不仅可以使人民大众对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更多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当地
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令世界惊叹的“不可思议”的作品。面对紧迫情形,参照部分专家学者的见解,提出各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保护长城的价值意义宣传。政府各部门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可能,保护长城周边生态环境。通过搜集民间对应的城砖、石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破坏严重的长城部位和段落及早进行重点的抢救性保护和修复。以开发促保护,在加大
山西内长城约800里,据《明史·兵志·边防》记载,“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刑关尽境,约八百里”.其间坐落著名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按照现代地理知识叙述,内长城自河北涞源延伸至山西灵丘,自平型关起折向西北,经浑源、繁峙、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等地,在偏关县白羊岭与外长城连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为阻击日军入侵山西,阎锡山在大同会
山西高原处于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交错地带,北临大漠,南蔽中原,又是京畿屏障.古代长期处于防御北方强势游牧民族的前沿,因而历代在山西北部修筑长城,据统计有7000多里,现存有遗迹可辨的长城有3000余里,涉及战国(赵)、西汉、东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五代、明、清各代,其中以明代后期所修长城遗留最多,主要涉及今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山西北部的明代长城有内外两道,俗称大边、二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