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荧光碳点标记口腔细菌,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细菌的成像特点,达到鉴别口腔不同致病菌的目的。材料与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法,应用邻苯二胺和色氨酸试剂,在强酸条件下合成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和抗紫外漂白能力的荧光碳点,通过TEM观察,检测所得碳点的大小、形态、粒径分布、分散度;通过NMR测定,碳点的碳化反应;用FT-IR和XPS光谱检测碳点的分子结构和元素组成;利用荧光光谱仪测定碳点的光谱和荧光强度阈值。在体外将不同浓度梯度(0.1mg.ml-1~1.5 mg.ml-1)的碳点分别与不同浓度梯度(102~108 CFU.ml-1)的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和变形链球菌UA159共培养48h,测定最佳成像碳点浓度和细菌浓度。进一步将碳点(1mg.ml-1)分别与牙龈卟啉单胞菌(108CFU.ml-1)和变形链球菌(108CFU.ml-1)共培养24h后,37℃摇床上轻轻振荡3h后,离心(2000r,10min),弃上清,无菌PBS重悬沉淀,再次离心,重复2次后,加入无菌BHI液体培养基,厌氧条件下培养48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形链球菌的成像特点和光谱学特征。结果:TEM观察显示制备的碳点形态圆整,分散度好,直径大小为2~10nm;NMR测定显示,证实该碳点的合成为完全碳化反应。FT-IR和XPS光谱检测合成后碳点的分子结构仅由碳和氧元素组成。荧光光谱仪测定碳点的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90nm、610nm。在体外测定的最佳结合曲线时碳点和细菌的浓度分别是1 mg.ml-1和1×108 CFU.ml-1。荧光光谱仪检测结果显示,在300nm~700nm激发波长下,变形链球菌标记碳点的荧光强度阈值相比牙龈卟啉单胞菌标记碳点的荧光强度阈值范围增大。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下,牙龈卟啉单胞菌成红、蓝、绿三种荧光图像,变形链球菌可成红、蓝、绿三种荧光图像,且当设置荧光强度阈值高于牙龈卟啉单胞菌标记碳点的荧光强度阈值时,此时只出现变形链球菌的荧光图像,以此鉴别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形链球菌。结论:成功制备高荧光量子产率的碳点。制备的碳点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形链球菌的成像效果好,并且能够直接从形态学上检测和鉴定细菌,对研究细菌的致病性及对疾病的诊断将具有更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