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aestivumL.)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其生育期后期经常遭受干旱胁迫而使光合器官功能受阻或完全丧失,最终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ParametersofChlorophyllFluorescenceKinetics,PCFK)和茎杆可溶性糖含量(StemCarbohydratesContent,SCC)是检测小麦光合生理与抗旱性关系的有效指标,已经被用于小麦抗旱性的快速检测和抗旱品种的筛选.然而,目前有关PCFK和SCC分子数量遗传方面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国内外对其QTL定位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小麦PCFK、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Content,ChlC)和SCC的QTL进行定位分析,探讨其复杂的遗传基础,寻找与这些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旱高光效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本文以课题组创建的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研究材料.试验在中国农科院实验农场大田进行,稀条播,分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对照)两种水分处理,在小麦灌浆期测定PCFK、ChIC和SCC.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的QTLMapper1.6软件检测干旱胁迫和对照的PCFK、ChIC及SCC的加性QTL和上位性QTL,以P<0.001为显著水平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ChIC与Fv、Fm、Fv/Fm和Fv/Fo的正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干旱胁迫条件下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对照,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PCFK与ChI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Fo、Fv、Fm、Fv/Fm和Fv/Fo之间分别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且对照条件下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均高于水分胁迫条件的,表明PCFK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共检测到控制PCFK的14个加性QTL位点和25对上位性QTL,4个控制ChIC的加性QTL位点,3个控制SCC的加性QTL位点.控制PCFK的加性QTL位点主要分布在6A、7A、1B、3B、4D和7D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在8.40﹪~72.72﹪.其中,干旱胁迫条件下检测到9个QTL,对各性状的联合贡献率在15.21﹪~56.75﹪;对照中检测到5个QTL,对各性状的联合贡献率在8.97﹪~72.72﹪.控制PCFK的上位性QTL主要是A、B基因组内和组间的非等位基因互作,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在1.23﹪~21.43﹪,干旱胁迫条件下佥测到15对互作QTL,对各性状的联合贡献率在17.59﹪~59.68﹪;对照中检测到10对互作QTL,对各性状的联合贡献率在7.73﹪~60.26﹪.控制ChIC的加性QTL位点分布在1A、5A、7A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在7.27﹪~11.68﹪.其中,干旱胁迫条件下和对照中各检测到2个QTL,对表型的联合贡献率分别为17.81﹪和21.07﹪.控制SCC的加性QTL位点位于3A、3D和6A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在16.27﹪~24.90﹪,干旱胁迫下检测到2个QTL,分布在3A、3D上,联合贡献率为34.68﹪,对照中检测到1个QTL,贡献率为24.90﹪.以上任何一个性状未检测到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位于同一标记区间的QTL,表明这些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不同水分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设计不同的水分环境条件,挖掘控制同一性状,不受环境条件影响而稳定表达的通用QTL,这对于这些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图位克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