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信任因其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在国际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信任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比较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而这种比较的权威数据资料大多来源于"世界价值观研究协会"主持进行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VS)"。自1990年至今有中国参与的四次WVS调查的跨文化比较都发现,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信任度国家。但无论是韦伯、福山等著名学者的论断还是当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抑或是普通老百姓的直观感知,几乎都一致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这一中国社会的信任迷局困扰着很多学者,但并未得到有效的解释。本研究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关"社会信任"概念的测量问题:WVS对社会信任的衡量是基于被调查者对"绝大多数人"的信任程度进行评价,但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被调查者眼中的"绝大多数人"可能有不同的指向,因而会有理解上的差异,并因此会导致信任结果的不同。基于以上假设,本研究使用WVS2007数据、2011年"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数据以及字词联想测验考察了中国和其他典型信任度国家居民被试对"绝大多数人"信任的反应和对不同特定信任对象"家人、朋友、陌生人等"信任的反应之间的关联,并对此关联进行跨国比较,借以理解和解读当代"中国社会信任之谜"。结果发现,中国人所理解的"绝大多数人"与熟人(如邻居、朋友)有较高的相关,而大多数欧美国家(如信任度非常高的挪威和瑞典、信任度非常低的意大利以及较低的美国等)被试所理解的"绝大多数人"与陌生人有更高的关联。这表明,WVS所测的社会信任在其他国家中更多指的是对陌生人的信任,而在中国更倾向于是熟人信任。由此可以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社会是高信任度社会或低信任度社会,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社会信任度的定量比较首先要对社会信任的基本概念有相同的理解并在可比较的水平上进行。对社会信任的测量既要考虑信任的强度和水平(如多大程度上信任),也要考虑信任的半径和范围(信任谁)。对这两类概念的区分以及测量有助于澄清和解释"中国社会信任之谜":即,从信任强度或水平来说是高度信任,而从信任半径或范围来说是低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