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稻、玉米上丝核菌菌丝融合群鉴定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1982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获得水稻、玉米纹枯病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水稻上186个丝核菌菌株属于3个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AG-1-IA,AG-4和双核丝核菌AGB(b);玉米的126个丝核菌菌株、属于6个菌丝融合群,即R.solani AG-1-IA、AG-1-IB、AG5、双核丝核菌的AGK和AGB(b)。首次在玉米上发现双核丝核菌菌丝融合群AGB(b)。
其他文献
根据南芥菜花叶病毒(Arabis mosaic virus,ArMV)和菜豆黄化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在ArMV和BYMV单一RT-PCR优化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同时检测ArMV和BYMV的两重RT-PCR检测方法。此方法可以特异地从感染ArMV和BYMV的样品中扩增出2条带,ArMV(570bp)和BYMV
本试验调查了不同品种桃果实接种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后的发病情况,并比较了桃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桃果实接种桃褐腐病菌后,发病情况不同,防御酶活性变化也不一致;同一品种中几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趋势有差异.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可以作为反映桃抗病性强弱的生化指标。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以考虑成为反映桃抗病性强弱的生化指标
本研究选用两个致病谱广且具代表性菌株GD0193、GD3286对250个空间诱变"航恢七号"SP3代(诱变3代)株系进行稻瘟病抗源筛选,并利用菌株GD0193对部分抗性变异株系进行遗传模式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菌株GD0193筛选获得H27、H50、H201、H205、H232、H239、H250共7个抗病株系,利用菌株GD3286筛选获得H3、H24、H27、H45、H50、H81共6个抗病株
报道了浙江农田重要杂草上的9种病原真菌,它们分布广,致病力强,有利于杂草的持续有效控制.分别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上的粉孢霉(Oidium spp.),苍耳上的柄锈菌(Puccinia xanthii),马齿苋上的马齿苋白锈菌(Albugo portulacae),假繁缕上的霜霉(Peronospora pseudostellariae),老鹳草上的微小轴霜霉(Plasmopar pusilla),反枝
本试验根据已知的植物病原真菌ras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获得玉米大斑病菌ras基因的同源片段,利用Genomic walking技术获得了ras基因的DNA全长序列.利用BLASTX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小麦颖枯病菌、稻瘟病菌的ras基因同源性为80%~90%.该基因序列的获得为下一步玉米大斑病菌ras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用直接PCR和Nested-PCR技术对在北京和河北两地泡桐丛枝上采集的两种媒介昆虫茶翅蝽和小绿叶蝉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查,在二者体内均测到植原体。经AluI、MseI、Rsa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解,其RFLP图谱显示这两种媒介昆虫所携带的植原体属AY翠菊黄化类,并且与染病泡桐中抽提的植原体的RFLP图谱完全一致,说明这两种媒介昆虫是泡桐丛枝病原的携带者。Nested-PCR比直接PCR具
应用真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扩增通用引物(ITS1,ITS4),PCR扩增了尖孢镰刀菌菌株的ITS片段,进行了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以及碱基编码结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核糖体基因ITS区段分别由567bp组成,在267bp处有一个EcoRI酶切位点,在557bp处为HindⅢ酶切位点。该试验结果对尖孢镰刀菌的鉴定及分类,尤其应用这一区段碱基编码信息为尖孢镰刀菌引起植物病害进行分子监测和致
该研究采用回交转育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和国际鉴别寄主中的重要抗条锈基因的载体品种为轮回亲本作为父本,分别与Taichung 29和铭贤169杂交、回交,通过系谱法转育抗条锈近等基因系,已取得重要进展。现获得两个抗性稳定的品系Taichung 29*6/抗引655和Taichung 29*6/Carstens V,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测和分子标记检测。其它各组合转育后代分别转至BC
该研究分别于1994年3月和1995年3月从同一棉田,采集分离了48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应用RAPD技术,从2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7个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对供试菌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表明:17个引物对48个菌株扩增出120条DNA分子片段,其中43条分子片段为多态带,占35.83℅。将扩增结果输入计算机,用PHYLIP分析软件(3.5版本),UPGAME程序进行类聚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的
该文首次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发现了苜蓿黄萎病。对其病原菌进行形态与温度适应性的研究表明,产生由粗而厚壁的暗褐色休眠菌丝集结而成的菌丝索,不产微菌核或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较大,30℃下不能生长,但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强,由此鉴定为黑白轮枝菌。该菌属中国首次发现的新纪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