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国家中最年轻的之一,它独立于1994年。虽然厄立特里亚在经济上仍欠发达,但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重要。鉴于历史原因,厄立特里亚与其最大邻国埃塞俄比亚的关系尤为引人瞩目。本论文试图解释为什么曾经帮助厄立特里亚赢得独立的埃塞俄比亚,却在1962年直接强制地吞并了它的弱小邻国?随后出现两国紧张关系是引发后来边界战争的主要诱因。尽管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厄、埃两国最终缔结了停战条约,但它是否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以及能够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和平与发展则是本文的主要论题。为此,这篇论文论及的是外交谈判的运作以及影响外交的概念因素。近代以来,厄立特里亚曾被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列强先后占领和殖民过。随着二战后欧洲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把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允许厄立特里亚拥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独立政府。1952年,厄立特里亚组成了高度自治的地方政府。然而,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海尔塞拉西强行把高度自治的厄立特里亚沦为一个普通省。从此,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分裂”活动以争取独立。1991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国内的人民革命阵线共同推翻了门格斯图政府,并根据协议允许厄立特里亚通过全民公投来决定其是否完全独立。1993年,厄立特里亚宣布完全独立并加入了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等一系列重要的世界或区域组织。外交上,它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注重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以争取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参与非洲及地区事务,主张发挥地区组织或区域性国家联盟作用。厄立特里亚独立后,一度与埃塞俄比亚保持着特殊友好关系。例如,1993年两国签订了《友好合作协定》,厄方在1997年才开始停止使用埃塞俄比亚货币,两国贸易改用美元结算,从此双方产生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1998年5月,厄、埃在有争议的巴德梅(Badme)地区爆发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引发两年边界战争。尽管在国际社会与双方的努力下,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于2000年签署了和平协议(停止敌对协议),后因埃对边委会裁定先接受后拒绝,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僵局。2003年初,埃塞俄比亚政府关闭驻厄使馆,同年厄立特里亚也召回它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这样两国正式断交。由于双方对这场边界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本论文试图以最近的研究成果和采访,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两国国内政治精英的考虑到底是基于什么。无疑,历史根源和经济利益是导致国家间冲突的通常原因,但在现实中,领导层间的相互误解或缺乏沟通也时常产生分歧甚至成为冲突的主要原因。本文论述的案例——厄立特里亚政治决策层有其认知和判断上的问题。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埃塞俄比亚的广大民众对厄立特里亚走向独立难以接受,特别是对1993年举行的公投更是愤怒。他们认为公投的进程不够透明,而且明显有政治上的操纵。然而,埃塞俄比亚政府的处理方式既简单又缺乏政治远见。其次,厄立特里亚的独立意味着埃塞从此失去了它在红海的主要港口。这样,埃塞作为一个在东非之角最大国家但没有出海口从此便失去了昔日的权益、地位和影响。因此,最早是埃塞民众的愤慨导致国家层面改变原有的立场和态度。第三,两国在历史上和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期间形成的关系曾经十分密切和相互帮助,这让双方都有几分情感记忆和利益得失的纠结。此外,当厄立特里亚决定使用本国自己货币(Nakfa)而同时终止使用埃塞货币(Birr)国内结算时,埃塞国内的社会与商业精英们开始影响本国政府。在国内的压力下,埃塞和厄特两国政府都开始了试图调解政策以适应正在变化的两国关系或国内民众的相互看法。与历史上许多案例一样,这是一个高度敏感和脆弱的转折时刻。然而,自1991年至1998年两国之间爆发边界战争之际,埃塞民众和社会精英日趋认为,允许厄立特里亚的独立让他们失去了重要的出海口以及曾经对这个小邻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情感的失落、经济利益的受损以及政治上的分歧,特别是埃塞国内民众对这一结局的不满,正是两国走向边界战争的最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厄立特里亚在领土面积与整个国家实力上与埃塞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百废待兴的新独立政府怎能主动挑起战争?这在现实政治中是难以解释的,也是理性的决策者不可能如此鲁莽的。虽然也有研究指出,非洲之角的这场战事所发生的真正原因也许来自该地区之外的影响或压力甚至阴谋,但是这一争论显然没有“硬性证据”来支撑。边界战争进行了两年;然而,双边争议或“不战不和”的局面一直延续至2018年,当埃塞新任总理Abiy Ahmed Ali执政后才得以基本解决“非洲之角”的危机。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埃塞与厄特两国之间的冲突的主要和具体原因是来自埃塞俄比亚而非对方。此外,两国的边界战争之目的并非具体的某些领土或明确的利益,而是政治上的决策和如何把控视为的概念“民意”。这些就是本论文的核心论述以及分析视角。鉴于上述理由,本论文采取的是定性分析方法,并试图解析两国冲突的概念政治原因以及影响政治判断的概念因素。因此在阐述上本文使用约翰﹒施多辛格提出的“认知与误判”理论以及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因素。在研究材料上本文主要使用埃塞和厄特国内公布的文献作为主要依据。在理论阐述上则借用现实主义学者和外交政策制定原则作为基础。为此,这篇论文的主要特点是就“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边界战争”这一具体问题而言,本文的材料和理论阐释是新颖的。本论文的结构共分四章。导论和正文三章。导论包括论文的主题和理论阐述,以及研究方法和使用的材料。第二章简述了埃塞与厄特两国关系的历史。随后是两国边界战争产生的各种因素和理论分析。第三章集中于1998-2000年间的战争进程、特别是最后停战协议的核心内容与影响。第四章主要使用现实主义理论家对古典外交的阐述来阐述两国停战的诱因和领导者的个人作用。最后的结语部分在回顾了整个论文主题之后指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关系以及边界战争表明,无论是边界战争还是摩擦,两国民众特别是政治精英对整个局势的认知和管控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