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我国现阶段主要由于交通事故导致,仅次于四肢损伤。颅脑创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每年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颅脑创伤患者人数在1000万以上,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左右。颅脑创伤所导致的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我国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颅脑创伤24小时死亡率与欧美国家并无差别,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出院12月总死亡率约为35.5%,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的27.5%[1]。颅脑创伤的救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救治、专科救治、康复治疗。我国由于康复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对康复不够重视、经济因素、缺乏相应的临床指南等因素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接受的康复治疗极不规范。颅脑创伤患者常导致吞咽障碍、肺部感染、恶病质等并发症,其中吞咽障碍最为常见,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大致为30%68%[2]。吞咽障碍是颅脑创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引发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等,还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家庭的护理负担。有研究显示伴吞咽障碍的颅脑创伤患者肺炎的风险增加3倍以上,10%的患者死于肺炎[3]。由于吞咽器官与呼吸道解剖关系毗邻,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确保饮食与呼吸各行其道,颅脑创伤患者由于其高级中枢受损导致支配吞咽功能的神经传导通路中断,出现误吸等问题。因此我们在解决肺部感染问题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吞咽障碍,但目前的现状是二者往往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问题,或仅仅认为吞咽障碍为误吸性肺炎的原因,未给予足够的关注。颅脑创伤所致的气管插管的病人大多为重症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能力与积极性不足,当其合并严重认知障碍时更无法配合治疗;颅脑创伤并吞咽障碍与卒中后吞咽障碍在病理机制上存在差别,而目前针对此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方法非常有限,急需解决。留置鼻饲管是国内解决吞咽障碍的常用治疗手段,但该方法同时会导致胃食管反流、胃溃疡、口腔功能减退等诸多问题。以郑州大学吞咽障碍研究所为平台结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料,在常规的吞咽训练、物理疗法等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其对颅脑创伤患者的吞咽功能、认知、功能独立性、营养等方面的临床疗效。目的:观察星状神经阻滞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并发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1-2018.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惠济院区康复医学科治疗的创伤性脑损伤后气切插管并吞咽障碍及肺部感染的患者56例,随机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如:吞咽功能训练、物理因子疗法、作业疗法、引导式教育、头针、体针以及抗炎、化痰药物应用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安慰剂注射治疗(2ml生理盐水+1ml维生素B12、规格:1ml:0.5mg)。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2ml利多卡因注射液,规格:5ml:0.1g及1ml维生素B12,规格:1ml:0.5mg)。观察组28例,平均年龄40.2±7.4岁,男女比例17:11;对照组28例,平均年龄38.0±10.8岁,男女比例19:9。入院时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及卒中病史,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三十天分别采用“Any Two”试验、改良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评定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功能独立性(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变化。结果:1.经过三十天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前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吞咽障碍评分均下降,以观察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三十天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前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营养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三十天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前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格拉斯哥昏迷(GCS)、功能独立性(FIM)评分,较前均有改善,以观察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能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吞咽、营养、肺部感染状况,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