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工业、矿产及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也在增加。使得脊柱骨折的病人不断增多。其中胸腰椎骨折在脊柱损伤中所占比例最大。经外科手术复位可使伤椎椎体有效恢复原来的解剖形态,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并增加后外侧的稳定性。然而,虽然经过术中及术后X线检查证实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得到基本恢复,椎体的框架形态得以复原。但椎体内大部分松质骨经创伤压缩后骨小梁不能完全复位,手术复位后的椎体内存在较大的空腔,出现骨缺损区,形成“空壳”效应。此空腔靠血肿机化,纤维结缔组织充填后并不能使骨折完全愈合。从而造成术后椎体刚度下降,出现椎体的二次压缩,进而破坏脊柱运动单元的稳定性,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向复位后椎体出现的空腔内植骨成为减少椎体二次压缩的有效手段。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自体骨植骨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内植骨治疗的金标准。但是自体骨植骨存在一些弊端,如:需要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做取骨手术,增加患者手术创伤,取骨区存在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神经损伤,血管损伤,骨折的风险。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自体髂骨植骨和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在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植骨治疗中,临床疗效是否相同,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是否可以作为自体骨的替代物,旨在为临床治疗植骨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一汽总医院骨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单一节段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骨的患者,共计6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1例,年龄24-71岁。胸10骨折6例,胸11骨折10例,胸12骨折17例,腰1骨折20例,腰2骨折13例。根据椎体内植入物的不同分为两组,自体髂骨植骨(自体骨组)29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ydroxyapatite,HA)植骨(人工骨组)37例。所有患者均行胸腰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内填塞植入自体髂骨颗粒或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颗粒。术中骨折复位标准为:术中C臂X光正侧位透视显示病椎上下终板线平行,病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小于2毫米。植骨标准:应用分层打压植骨技术,在C臂X光透视下显示椎体内植骨颗粒排列紧密,任何相邻植骨颗粒间空隙小于骨颗粒半径。分别于术后6个月、术后3年随访2次,脊柱外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专科查体,拍摄标准正侧位DR片,测量椎体高度。填写主观项目和客观项目评分表。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3年正侧位DR片,测得椎体高度较术前椎体高度明显恢复(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高度、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3年椎体高度,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3年椎体再压缩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3年ODI总分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3年ODI各分项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在腰背部疼痛的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行走、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及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物、坐、旅行等三个项目有差异且自体骨优于人工骨(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3年客观指标评分优良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3年两次评分中,棘突压痛、脊柱活动度、后凸角测量、再压缩率及总的客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程度方面有差异且自体骨优于人工骨(P<0.05)。结论:1.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手术中椎体内植骨方面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填塞效果上与自体骨相当;2.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在患者主观项目综合评测上与自体骨相同;但在承担轴向负荷上逊色于自体骨组;3.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在患者客观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上与自体骨相同。在骨折愈合程度上不如自体骨植骨组,但这项差异不足以影响人工骨植骨的力学性能;4.在更加满意的自体骨替代物研究方面,伤椎承受轴向负荷的能力以及骨折愈合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5.经综合评价,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自体骨在胸腰段骨折椎体内植骨的临床疗效相同,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可以作为自体骨的替代物在同类治疗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