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必然选择。黄河三角洲土地盐渍化不仅是环境问题,同时还涉及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开展不同立地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区域性、典型性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旨在提出加快重盐碱地植被恢复和防止土地返盐退化的林业可持续利用技术和模式,科学改良土壤,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不仅对于盐渍化土地的有效整治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实践意义,而且对于改善当地人类生存环境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改良技术和不同树龄、不同土层、不同混交方式的混交林的林下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改良技术以及不同树龄、不同土层、不同混交方式的混交林的植被和土壤特征,并通过实验研究搞清不同树龄、不同土层、不同混交方式的混交林的植被与土壤特性变化,确定植被生长发育状况与土壤改良技术及土壤特性的关系,从而确定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技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造林主要有沟渠排碱、修筑台田、客土改碱、铺隔离层、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等,本研究综合上述盐碱地改良技术开发应用了盲沟改碱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的混交林林下植被种类及多样性特征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混交林林下植被的调查,实地生态系统内共出现植物群落物种24种,分属13科24属,主要为禾本科,其次为藜科和菊科。不同林龄混交林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变化,1年生混交林林下植被的优势种为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i),8年生混交林林下植被的优势种为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 L),22年生混交林林下植被的优势种为韩式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随着混交林林龄的增加,植被种类增加,生物量变大,物种多样性上升,优势种发生变化,从阳生植被类型转化为耐阴的阴生植被类型。3.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变化选取1年生、8年生、22年生的混交林进行研究。实验表明,随着树龄的增长,混交林的土壤特征都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等的含量随树龄的生长呈上升趋势;土壤的PH及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种养分在土壤垂直梯度上的变化更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表层土高于中底层土,而土壤的PH及盐分在表层土的含量低于中底层。不同林龄混交林的土壤酶活性普遍较低,表层土壤酶活性普遍较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的酶活性逐渐降低。随着林龄的增长,各层的土壤酶活性逐步提高,蛋白酶活性较稳定,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表层土土壤酶活性的增强。实验表明,随树龄的增长,混交林对土壤的养分含量、酶含量的积累以及降低PH、遏制土壤返盐方面有明显的改良作用。4.黄河三角洲不同混交方式的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比较选取刺槐臭椿、刺槐榆树、刺槐白蜡、刺槐国槐四种不同混交方式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研究。实验表明,混交林各层及全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含量都高于纯林,且不同混交方式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含量相比刺槐纯林的增加情况为刺槐白蜡大于刺槐臭椿大于刺槐国槐大于刺槐榆树;根据土壤PH、含盐量的变化,确定刺槐白蜡混交林的抑制土壤返盐效果最好;不同混交方式的混交林土壤酶活性刺槐白蜡的土壤酶活性最高,与土壤养分相一致。因此,不同混交方式的混交林的混交效益刺槐白蜡优于刺槐臭椿优于刺槐国槐优于刺槐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