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剧作品《宝岛一村》是由赖声川、王伟忠2011年在台湾的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联合出版的一部描写20世纪40年代-90年代台湾眷村生活的眷村题材文学作品。它的简体中文版在2013年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剧本记录了1949年的解放战争中,因战败由大陆溃逃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官及其家眷们在眷村的生活,用戏剧作品的形式再现了上世纪中后期的那段发生在台湾眷村的历史。由该剧本打磨成的同名话剧作品《宝岛一村》早在2008年便由赖声川、王伟忠担任联合导演,给搬上了话剧舞台,演出之后在国内外广受好评,随后在全国多次巡演,大受赞扬。《宝岛一村》剧本共计3幕45场,其时间跨度从1949年-2006年,长达57年。剧本中的人物角色多达30多个,存在数量极多的人物对话,其中也引发了大量的激烈矛盾与冲突。剧本中的人物对话总体围绕三个主要的冲突成线性展开:第一代眷村人思乡情怀与政治时局的冲突、第一代眷村人与第二代眷村人的冲突、第二代眷村人对眷村的逃离与回归冲突。大量的人物激烈矛盾与冲突,不仅实现了戏剧更充分乃至更深层次的叙事与主题表达,也使得剧本中所出现的言语行为也异常丰富。本文主要研究了剧作品《宝岛一村》中不同人物角色所作出的全部言语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上世纪50年代奥斯汀提出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及其创建的分类标准。首先对剧本中所出现的全部言语行为根据言语行为发出者,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代眷村人即“眷一代”人物角色所作出的言语行为和第二代眷村人即“眷二代”人物角色作出的言语行为。接着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分类标准,按照语力大小,并充分联系上下文和言语行为发出时的语境,把“眷一代”和“眷二代”所作出的言语行为分别分成了裁决型言语行为、行使型言语行为、承诺型言语行为、态度型言语行为、阐释型言语行为这5个类别。并用数据统计法对各大部分不同类别言语行为的数量做了一个穷尽式的统计,并辅以图表展示。然后运用举例分析法这种文本分析方法,充分联系上下文和言语行为发出时的语言环境,并且注意人物角色同时发出的准语言,对剧本中每一代眷村人所作出的各类言语行为都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分析,还尽量得出了每个类别的言语行为对应不同发出者时的倾向性特点。最后一章总结了《宝岛一村》中“眷一代”、“眷二代”作出不同类别言语行为时的倾向性特点,得出了“眷一代”、“眷二代”这两代眷村人在发出各类言语行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代际差异,并分析出现代际差异的原因可能和这两代眷村人的不同生长环境、生活阅历有关。最后对造成两代人言语行为表现上代际差异的深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及个人自身方面做一个可能性的分析,推测造成代际差异的深层原因可能是:两代人政治地位的不同、时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自我认同感的差异,并给予一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