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Nickle是林业重要病原,主要侵染松树造成松材线虫病。该病传播蔓延迅速、寄主植物分布广、防治难度大,被称为松树的“癌症”,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及经济损失。福建省松林面积大,松材线虫疫区也呈蔓延趋势,但各地区的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时间、空间并不存在连续性,加之松材线虫的传入方式多样,因而可以推断松材线虫的来源可能不同,即存在不同松材线虫株系。 本研究以福建省24个疫区的松材线虫为材料,通过测量它们的形态数据、检测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及致病性测定,从而将不同株系区分开来。研究结果如下: 1、依据DeMan公式测量计算松材线虫的形态数值,反映了线虫形态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地理来源的松材线虫,其雌虫体长一般大于雄虫体长。对各地区松材线虫的形态观测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它们分成三组:第一组体长较长,分别来自以下10个地区:福州晋安区、泉州安溪县、泉州洛江区、厦门海沧区、厦门同安区、漳州东山县、漳州漳浦县、漳州云霄县、漳州诏安县和宁德蕉城区;第二组体长中等,来自以下10个地区:福州马尾区、福州连江县、福州闽侯县、泉州丰泽区、泉州鲤城区、漳州龙海市、三明泰宁县、三明三元区、三明梅列区和南平延平区。第三组体长较短,来自以下4个地区:泉州南安县、泉州石狮市、厦门翔安区和三明沙县;另外,仅仅对松材线虫的体长这一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完全一样,说明,该形态分类的主要因素是体长。 2、对各地区松材线虫基因组的RAPD-PCR扩增结果作遗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24个地区松线虫样品的相似系数区间为0.76-0.91。在相似系数0.82左右,可将试验样品划分为3组。第一组包含福州晋安区、福州马尾区、福州闽侯县、福州连江县、泉州丰泽区、泉州鲤城区、泉州洛江区、泉州安溪县、泉州南安市、漳州云霄县、漳州东山县、漳州漳浦县、漳州诏安县、漳州龙海市、厦门同安区、厦门翔安区、厦门海沧区和宁德蕉城区等18个地区的松材线虫;第二组包含南平延平区、三明三元区、三明梅列区、三明沙县和三明泰宁县等5个地区的松材线虫;第三组为泉州石狮市的松材线虫。 3、观察马尾松在接种24个地区的松材线虫后的感病情况,结果表明:(1)24个群体的松材线虫对马尾松幼苗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对松苗感病期内的所有感病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4个松材线虫群体分为两类,一类致病性较强,一类致病性相对较弱。其中,强致病性虫株分别来自:福州晋安区、泉州丰泽区、泉州洛江区、泉州安溪县、漳州云霄县、漳州东山县、漳州诏安县、厦门同安区、厦门翔安区、厦门海沧区、三明沙县、三明泰宁县、宁德蕉城区;相对较弱的致病性虫株分别来自:福州马尾区、福州闽侯县、福州连江县、泉州鲤城区、泉州石狮市、泉州南安市、漳州漳浦县、漳州龙海市、南平延平区、三明三元区、三明梅列区。(2)通过对比马尾松幼苗接种从松木直接分离的松材线虫幼虫和经拟盘多毛孢培养的松材线虫成虫后的感病情况,可知松材线虫成虫致死松苗的速度更慢。 综上所述,形态上体长较长的松材线虫,其致病力较强,在RAPD遗传聚类上也聚为一类,表明,松材线虫的致病力与其形态和基因都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