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t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问题,我国把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诉求,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我国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中职升本的创新,即“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它打破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孤立状态,加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中职升本的直接路径。虽然该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中本课程设置方面凸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中本衔接的课程体系、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以促进中本贯通模式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基本方法,将研究内容分为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中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现状,了解山东省中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招生规模、师资情况、实施效果等方面试点情况。以环境治理技术专业为例,探究如何实现中职和本科阶段课程的有效衔接,通过对课程设置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了解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其次,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出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对问题表征分析。主要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系统规范指导;课程内容比例失衡,实践课程课时较少;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创新改革动力不足。造成问题的原因是课程管理机制缺失、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导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根据以上分析,从不同层面提出实施策略。一是实行“三位一体”课程管理机制;二是建立衔接的课程体系,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三是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完善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四是完善多元评价模式,创新不同培养阶段考评方法。通过研究发现,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整合性差、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必须从课程设置理念的转变开始,加强顶层机制建设,立足于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岗位能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程设置。进一步搭建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中本课程衔接的质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切实加强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天铁集团纪委、监察室紧密结合企业加快发展的实际,按照刘志嘉总经理提出的“抓准载体、主动融入、立足服务、强化监督
本文首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识别影响医院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然后进行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根据顾客的反馈信息,最终确定医院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
目的:显微外科技术的出现及临床应用是20世纪外科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微血管吻合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是显微修复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手工缝合方式,多种新
图的可收缩边与可去边是研究连通图的构造和使用归纳法证明连通图的一些性质的有力工具.利用边点割断片的性质给出某些k连通图中在特定子图上可去边的分布情况,得到了最小度
提出了基于Kinect传感器深度信息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在预处理阶段通过OpenCV快速跟踪手部,有效分割手势.为改进动态手势轨迹的提取和分类,引入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对手势轨迹进行训练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MM的识别方法对具有时空特性的动态手势有很高的识别率,在不同光照和复杂背景下有鲁棒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