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伤害研究——以康乐县为个案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hua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城乡小学生的心理伤害事件在各地不断发生,由此而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这不仅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不幸与痛苦,而且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与困惑。因此,对校园内所发生的心理伤害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级领导以及教师对小学生心理伤害事件的关注,解除学校办学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本次研究,至少使得一部分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对心理伤害现象能有一定的认识,提高他们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而使他们能够主动地避免校园心理伤害事件在自己身上的发生。 本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的三所小学的五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伤害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本研究主要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具体方法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制作问卷表、发放问卷来测试和了解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心理伤害事件;并了解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的各种原因以及老师是否对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等情况;而后对调查得来的事实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最后提出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这三所学校的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在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当中,的确存在着心理伤害事件。这些发生在校园中的心理伤害事件,不但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它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其外在表现一般以一种比较隐秘的形式出现,往往不易被人察觉。但其影响深刻,发生效应又相对迟滞。心理伤害的成因有:1、教育生活中的严重压力;2、教育过程中的不当教育方式;3、学校教育中的“过度社会化”策略;4、教师素质的低下与其自身的心理问题;5、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等。心理伤害的特点是:1、后果的严重性;2、原因的复杂性;3、效果发生的潜在性和凸现的迟滞性;4、处理的特殊性等。 本研究主要从教师的惩罚方式、校园欺负、学校制度、校园风气等几个方面分析校园心理伤害的成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提高教师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使其真正做一个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其次,要加强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再次,教育广大的家长,积极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其他文献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笔者在认真研究和学习国内外道德教育文
本文主要对新中国建立后居民消费行为的变迁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几种消费理论,本文认为并不能简单的将这些消费理论中的一种或几种套用在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上
当今人类社会已步入了新世纪,加速发展的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以新的观点来适应社会的变革。与此同时,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全
本文着眼于目前国内呼声较大的弘扬民族音乐问题,结合钢琴教育的历史及现状,斗胆地提出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必须从教育入手,因为钢琴教育才是钢琴艺术传承、创新的根本途径。为此,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