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20亿人曾受感染,约3.5亿人处于慢性感染状态。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情况更加严重,约有7亿人曾受感染,1.3亿处于慢性感染状态,并且其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限于目前医疗水平不能有效清除乙肝病毒,致使病程迁延难愈,对其疗效很难用治愈率或生存率来评价。因此,在深度挖掘以往的发病率信息,掌握其发病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制定科学预防措施的同时,全面评价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临床研究指标如生理、生化检验结果、治愈率等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实际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健康感受的反映很差,疾病的迁延往往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生命质量评价则着重于患者的主观感受,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数学模型,提高石家庄市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预测准确度。同时评价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寻找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因水平的因素并寻找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临床上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帮助。第一部分数学模型在石家庄乙型肝炎1999~2009年发病趋势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目的:建立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预测模型,对今后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石家庄市1999~2009年乙肝疫情进行分析,用动态数列法、回归分析法、ARIMA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预测2010年的发病率。结果:动态模型、回归模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模型预测的2010年石家庄市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分别为82.28/10万、111.78/10万、69.01/10万。为了验证模型的实用性,用模型预测1999~2009年的发病率,结果ARIMA模型与实际发病率吻合程度最好。结论:1999年以来石家庄市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动态数列、S型回归及ARIMA模型比较,ARIMA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程度较好,预测2010年石家庄市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为69.01/10万,该模型可以作为乙肝预测预警的数学模型,为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的现状,比较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的生命质量的差别,了解临床治疗前后生命质量的改变,评价不同临床治疗措施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筛选慢性乙肝患者生命质量得分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住院治疗的430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患者自填方式,填写课题组自编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开发的普适性SF-36生活量表、昆明医学院万崇华等开发的慢性肝炎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CH(V1.0),并记录患者的病程、家族史、入院时间、身高、体重、肝功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HBVDNA、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等。结果:共发放430份问卷,回收407份,有效407份。SF-36量表调查发现:与常模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维度得分均降低,P值均小于0.001,降低程度最大的是RP维度,最小的是VT维度,与常模比较降低幅度在11~29%之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人格类型、情绪稳定性、就业、饮酒、病情、患病后社会能力、患病后工作能力、以往住院情况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共13个特征,在SF-36量表生命质量的得分表现出不同维度的差别,患病后工作能力特征的RP维度生命质量平均分最好与最差相差58.6分。QLICD-CH(V1.0)量表调查发现:五大领域得分均在70分左右;十小方面IND方面得分最高(77.3±22.2),AAS方面得分最低(58.4±27.2)。临床治疗后,QLICD-CH(V1.0)量表得分五大领域中SOD领域降低了,其余各领域均升高了;十小方面在AAS、SSS方面得分下降了,其余均升高了。抗病毒治疗在4个领域(PHD、SOD、SPD、TOT)8个方面(IND、PHS、REC、ANX、DEP、SEC、SSS、SOE)有改善,保肝治疗在3个领域(PSD、SPD、TOT)8个方面(IND、PHS、REC、ANX、DEP、SEC、SSS、SOE)有改善,退黄治疗在3个领域(PSD、SPD、TOT)5个方面(PHS、REC、ANX、SEC、SOE)有改善,支持疗法在3个领域(PSD、SPD、TOT)5个方面(IND、REC、ANX、SEC、SOE)有改善。平衡了治疗前的差别后,组间比较显示:抗病毒治疗方法改善了患者的4个领域(PHD、SOD、SPD、TOT)3方面(IND、REC、SSS),其他治疗措施未发现差别。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出的生命质量各维度、领域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有性格偏向、病情、肝功能指标、家庭经济情况、患病后工作能力与社会能力、性别等。外向型性格、家庭经济情况良好、患病后工作能力与社会能力不受影响为生命质量的保护性因素。病情严重、肝功能指标异常增高为危险因素。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全面降低。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在13个特征上存在差别。3.临床治疗前后比较, SOD、AAS、SSS方面得分降低,这说明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心理压力的影响比治疗前更突出,并且目前的临床治疗措施对此改变不大,因此提示我们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关心,进行心理疏导,这将较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4.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5.外向型性格、家庭经济情况、患病后工作能力与社会能力不受影响为生命质量的保护性因素,病情严重、肝功能指标异常增高为危险因素。第三部分ACE、DRD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48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7例、健康对照162例、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9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ACE基因、DRD4基因的多态性,比较其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将ACE基因型分两组(I/D基因型与DD基因型合并为一组),DRD4基因型分为长序列和短序列两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基因型生命质量的差别。结果:ACE等位基因频率,慢性乙型肝炎组:Ⅰ53.7%、D46.3%,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12.7%、ID82.2%、DD5.2%,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162.95,P=0.000;健康对照组:Ⅰ62.7%、D37.3%,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39.4%、ID46.7%、DD13.9%,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 0.013,P=0.909;无症状携带组:Ⅰ52.7%、D47.3%,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27.2%、ID51.1%、DD21.7%,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 0.010,P=0.920。三组ACE基因型的比较,χ~2= 90.698,P=0.000,三组ACE基因型分布有差别,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与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组比较,χ~2=4.906,P=0.086,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它们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组比较,χ~2值分别为71.831、44.000,P值分别为0.000、0.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DRD4基因检测出2*2、3*3、4*4、2*4、2*5、4*5、2*7共7种基因型,DRD4的4*4出现频率最高,三组分别为64.0%、66.4%、69.0%,三组基因型比较χ~2=14.068,P=0.296,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ACE、DRD4基因型无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别。ACE不同基因型SF-36量表的生命质量得分PF、RE维度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分别平均高8.4、15.2分,QLICD-CH(V1.0)量表PSD、SPD、TOT领域生命质量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分别平均高7.1、4.5、4.4分。DRD4基因型SF-36量表的生命质量只有BP维度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短重复序列得分平均高12.2分,5大领域生命质量得分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ACE不同基因型治疗后得分的变化只有IND方面有统计学意义,II基因型与I/D+DD基因型治疗后均升高了,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升高幅度多,二者相差7.5分。DRD4不同基因型治疗后得分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患病有关,ACE基因缺失(D)型可能增加慢性乙型肝炎危险。DRD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患病无关。2.ACE基因的II基因型生命质量得分较高。DRD4基因短重复序列基因型生命质量得分较高。3.治疗后的生命质量,ACE的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升高的幅度大。4.未发现DRD4长序列与短序列基因型治疗后的生命质量变化的差别。第四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目的:探索ACE、DRD4基因多态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析因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探索ACE、DRD4基因与患者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交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ACE基因型与饮酒状况、病情、吸烟3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有影响。ACE基因型与饮酒交互作用对GH维度、SOD领域、SOE方面生命质量有影响,饮酒使II基因型GH、SOD、SOE分别下降了19.6、19.0、29.5分,而ID+DD基因型只下降了0.3、1.6、3.9分。ACE基因型与病情的交互作用对PHD领域、IND方面有影响,重度及重型病情使ID+DD基因型PHD、IND分别下降了16.2、18.5分,而II基因型反而有所升高,分别升高了6.4、12.2分。ACE基因型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对VT维度有影响,吸烟使ID+DD基因型VT维度生命质量降低了2.8分,而II基因型反而升高了10.9分。未发现DRD4基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结论:ACE基因与饮酒状况、病情、吸烟存在交互作用。1.饮酒使II基因型生命质量的降低速度快。2.随着病情的加重,ID+DD基因型生命质量逐渐降低,II基因型生命质量反而升高。3.吸烟使ID+DD基因型生命质量降低,II基因型生命质量反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