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及影响因素,旨在通过预防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5年8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采用InterTAN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的股骨转子间骨折482例,其中男196例,女286例;年龄19-103岁,平均(74.1±15.6)岁;左侧231例,右侧251例,包括双侧不同时间骨折9例。受伤机制:车祸58例,坠楼滑倒摔伤363例,楼梯滑落伤61例。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科创伤协会(AO/OTA)骨折分型[8]:A1.1型108例、A1.2型78例、A1.3型56例,A2.1型91例、A2.2型76例、A2.3型26例,A3.1型40例,A3.2型2例,A3.3型5例。合并内科疾病者253例(52.5%),其中高血压115例(23.9%),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73例(15.1%),呼吸系统疾病30例(6.2%),脑血管疾病65例(13.5%),糖尿病104例(21.6%),其它合并症94例(19.5%),患有两种及以上合并症者120例(24.9%)。伤后1-7天内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X线测定内固定物TAD值,颈干角,观察有无内翻和短缩。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手术时间20-90min,平均(43.1±12.3)min,术中出血量约100-300ml,平均为(151.1±34.5)ml。住院天数5-10天,平均(7.5±2.2)天。术中并发症10例(2.1%),其中拉力螺钉扩髓时发生导针磨损1例(0.2%),加压螺钉皮质开口时钻头尖端劈裂1例(0.2%);术中插入髓内钉主钉导致股骨转子外侧壁爆裂2例(0.4%);术中因扩髓不足及进针点不正确导致主钉进入困难2例(0.4%);术中导针进入髓腔过深,辅助切口取出1例(0.2%);术后复查远端锁定螺钉未进入髓内钉锁定孔3例(0.6%),术后行螺钉调整术,其中造成内固定远端锁钉处股骨干骨折改用加长型InterTAN重新固定1例(0.2%)。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患者33例(6.8%),其中肺部感染10例(2.1%),肺栓塞2例(0.4%),创伤性谵妄20例(4.1%),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0.2%)。并发症导致死亡3例(0.6%)。术后复查X线测量TAD测量值为14.8mm-31.9mm,平均(18.5±5.0)mm。患者健侧下肢颈干角122°-135°,平均128.5±7.0°;患侧肢体颈干角为112°-143°,平均127.1±6.3°,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78>0.05)。206例成功获得随访,随访率42.7%,术后随访时间3-80个月,平均(35.8±15.8)月。Harris评分平均(73.1±11.5)分,其中优97例,良70例,一般25例,差14例,优良率84%。术后3个月骨折断面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后取出远端螺钉促进骨折愈合2例(0.4%),术后内固定切割股骨头行翻修术3例(0.6%),分别为术后6周、1年及2年,其中2例股骨头坏死行关节置换术,1例行内固定调整术,以上3例均有髋内翻及股骨颈短缩,TAD值分别为25.1mm、27.8mm和31.9mm;术后1年内同侧肢体的股骨远端骨折3例(0.6%),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2年主钉入口处骨皮质缺损1例(0.2%),未作特殊处理。9例(1.9%)术后3月-2年发生对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术后1-3月发生血栓11例(2.2%),其中脑血栓3例(0.6%),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1.6%)。1年内死亡11人(2.2%),其中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5例(1.0%),1年内死亡6例(1.2%)。结论InterTAN髓内针系统设计合理,能有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对合并内科疾病积极治疗,术前完美的治疗方案制定、良好细致的术中操作,及术后合理的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是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