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区域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已经愈发的明显的体现出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模式的创新诉求,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沿长江中下游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区域城市的综合水平更加突出、水平和活力最高的城市文明地区,顺应形势规划了沿江区域城市加速融合和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本省重点工作,为我们研究我国区域协同治理和文明城市带创建模式创新探索提供了合适的样本。本文立足于区域协同治理和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实际可行的制度基础,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在分析了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当下的权力运行的特点,将研究的视点关注于用区域协同治理的方式去解决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创建问题,同时通过文明城市带的创建带动沿江区域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首先,对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提出了协同治理是我国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间纵向关系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这两大关系中,着重阐述了横向的地方间政府关系,从竞争和合作两大维度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政府协同治理的基本定义、研究范畴和实践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外成功的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结合国内的区域协同治理方式,总结了我国中央到地方政府交互治理模式,阐述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发挥作用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重大项目三大主导机制,分析了这种交互模式下的特征是治理的主体相互博弈、权力运行方式多样化以及地方治理方式的协同性三大特征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为我国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可参照的范式。再次,通过对文明城市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内涵以及对我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阐释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结合学者们对城市带概念、功能及特征的分析,创新探索出一个符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的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创建思路。其中分别分析了江苏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构想和设计,既符合江苏省的创建成效,又契合国家的战略部署。最后,基于对当前江苏沿江城市的文明城市创建的现状,分析了沿江八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存在不足。分别从主体、机构、机制和保障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针对建设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需要,从行政协议的法治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区域协同创建指数的标准化和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程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创建面临的挑战。正是为了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迎接创建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创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价值选择和针对性的发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