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生态系统的方式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理论问题。借鉴城市生态学与产业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框架下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评价体系、实践模式。论文主体由四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系统阐述了城市生态的研究方向与进展。从城市生态思想的起源出发,到城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这一研究领域始终表现出多学科的交叉特点。城市生态思想源于人地关系的思考,城市生态学是在对相邻学科的借鉴中得到发展,城市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城市生态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形成三个方向:产业生态学、人居生态学与城镇支持系统生态学。 第一章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命题。本章第一节在系统解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应以生态系统方式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发展观,当代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即定目标是循环型社会,产业生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可持续发展具有区域性,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问题,因而深化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必要的。本章第二节在深化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基础上,指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中心、高度开放、功能不完善和人工调控的生态系统;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框架;指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障碍在于其线性的物质代谢模式。 第二章系统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本章第一节全面分析了发展的测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方法论,指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不仅要有标识功能,更应该发挥过程指导作用,因此,建立基于过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是必要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提供了一种过程评价思想,它的技术框架可以概括为:目标与范围定义、编目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的解释;LCA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过程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联,丰富了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过程的管理工具。本章第二节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出发,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效率评价理论。以非物质中心化与物质消费强度作为物质效率评价的依据,探讨了总物质消费水平的计算方法,以及国民经济物质帐户与物质效率分析方法;在分析资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环境阈值的理论基础上,对技术进步、环境管制与规则、税收与交易配额等激励机制对物质效率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章第三节从物质消费水平与地球承载力的平衡出发,运用生态足迹评价理论,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消费水平与地球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空间关联,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在对生态足迹理论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基础上,概括与归纳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的技术框架,并对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的应用领域与局限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本章第一节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划与管理的理论问题。指出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划目标的阶段性与规划内容的多层次性;提出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产业化途径与企业操作主体,并概括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划的三种模式:企业内部循环模式、企业共生循环模式、社区物质循环模式;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多层次与多目标的管理问题。本章第二节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划的基本构造单元一一社区物质循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指出其实现方式是生态工业园(EIP);探讨了 EIP的规划性质、规划内容与规划方法以及 EIP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本章第三节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管理模式——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系统化管理、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一体化管理,其核心要素包括:社区参与、网络开发与宏观调控,并指出这一模式建立的新范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