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为研究手段,以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M)为研究载体,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为种子点,从影响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角度探讨针刺治疗PDM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PDM受试者3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和等待治疗组(B组),每组各18例。A组接受3个月经周期的针刺治疗,B组不接受任何治疗。PDM受试者均需在基线期及完成试验后的第一个月经周期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痛经症状评分(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fMRI扫描。使用SPSS25.0对A组和B组试验前后的VAS、CMSS、SAS、SDS和PSQ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针刺对受试者疼痛及伴随症状(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是否具有改善作用。运用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分析方法,以PAG为种子点,通过对比针刺组与等待治疗组试验后两组受试者的fMRI图像,分析针刺对PDM受试者异常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调整作用特点。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针刺组治疗后PAG-前脑岛与VAS及PAG-杏仁核/海马与COX痛经症状总发作时间的相关性,分析PAG异常脑功能连接变化与临床资料是否相关。结果:1.A、B两组间基线人口学特征(年龄、身高、体重等)、病情资料(VAS、CMSS、SAS、SDS、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与针刺治疗前相比,A组PDM受试者治疗后VAS、CMSS及PSQI评分降低(P<0.05),SAS、SDS评分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PDM受试者试验前后VAS、CM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SAS、SDS及PSQI评分降低(P<0.05)。试验后两组间VAS、CMSS、PSQ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试验后,A组与B组相比,PAG与右侧背内侧前额叶皮质、左侧楔前叶、右侧楔前叶和左侧杏仁核(Amygdala,AMY)/海马(Hippocampus,HIP)的脑功能连接增高;PAG与右侧枕中回、左侧小脑和右侧前脑岛(Anterior insula,AI)的脑功能连接降低。4.经治疗后,A组PAG-AI功能连接与VAS评分值呈显著负相关(r=-0.545,P<0.05);A组PAG-AMY/HIP功能连接与COX痛经症状总发作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522,P<0.05)。结论:1.针刺三阴交、关元可以明显改善PDM受试者痛经疼痛程度、痛经临床症状及睡眠情况,但对PDM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不明显。2.针刺可引起PAG与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楔前叶、脑岛和小脑的功能连接网络改变,其中PAG与边缘系统和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增高可能是针刺治疗PDM起效的主要中枢机制。3.PAG-AMY/HIP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与针刺改善PDM受试者疼痛总发作时间有关;PAG-AI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与针刺改善PDM受试者疼痛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