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研究区(青川县)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北端,是本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由于距南坪、松潘、茂汶、平武等强震区约100公里,兼之断裂带与其相连,故历次地震均受波及,时有损失。在“5.12”汶川地震中,青川县发生多次余震,2008年5月25日下午16点21分,该区域发生6.4级地震,为汶川地震最大余震,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育,“5.12”汶川地震后,山崩地裂、山体疏松,使得地质环境更加脆弱,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因此,加强防灾减灾及震后地质灾害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川县“5.12”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青川县野外实地排查数据和典型区遥感解译数据研究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青川县震后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析和评价,文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航空遥感影像具有获取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相比传统地面调查,具有很强的宏观把握能力,可以对灾害体各要素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采用点状和面状解译相结合方法,分别对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主要地质灾害进行解译,从解译结果来看,数量上以崩塌、滑坡为主,分布面积上,滑坡略大于崩塌,二者比较接近。(2)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断层上下盘效应、坡度效应、方向效应、灾害链效应及高密度发育的特点。地震诱发的滑坡一般位于坡体的中上部,后缘多从坡顶或分水岭处发育,发育位置相对较高;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往往具有高速远滑的特点,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地震诱发的泥石流具有物源丰富、受断层控制和小流域特征,发生时间上具有滞后性。(3)断裂、岩性、水系、坡度和高程对灾害点发育起控制性作用,且有较高的敏感性,文章利用GIS对研究区地质灾害与地形坡度、海拔高程、距活动断裂距离、地层岩性及河流分布5个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并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最后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分析,制作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密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评价结果基本反应了研究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符合区域评价的精度,同时也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因子的可靠性。另外,在研究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