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运动造就了一部知青文学史。“知青”这一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没有随历史的结束而消亡,有关他们的一切仍鲜活地存在于各个时期的文本中。从八十年代早期对前知青时代上山下乡劳动及生活场景的描写,到近年来对后知青时代知青返城后精神、生活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前知青时代的回顾与反思,不同的文本勾勒出不同版本的“知青史”。 本文选取九十年代中发表的知青题材小说为分析文本,着重梳理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对比分析与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重点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九十年代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相对于八十年代发生了怎样的嬗变;为什么会发生嬗变。全文主要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界定“知青题材小说”这一基本概念,阐释时限选取的理由,并对八十年代知青文学研究进行简要概括。 第一章主要从主题方面论述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嬗变。九十年代逐渐觉醒的个人意识质疑长久以来由意识形态缔造出的集体话语,开启个人记忆的闸门,走出集体记忆的阴影,自由言说往昔的青春岁月,颠覆集体话语中的知青历史。主要表现为:宣告英雄的“死亡”,“凡人”的诞生;高唱“青春无悔”过后的“劫后辉煌”;乡情经历着从爱到恨的变迁,爱情成为反抗权力话语的利器。 第二章主要从艺术方面论述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嬗变。九十年代知青话语霸权的逐步解体,被个人体验的自由言说的取代,主题的嬗变势必带来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悲壮到反讽的艺术风格;从全知到限知的叙事情境,尤其体现为知青视角与儿童视角的运用;从“人化”到本色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三章以韩少功和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两者长期以来关注于知青、农民的生存与命运,但前者是在不断反思中,通过知青视角的变化,来挖掘乡土文化,寻求民族文化之“根”,是乡土世界中的寻根者。后者早期注重文学的政治功用性,而在九十年代则为迎合市场的需要,进行通俗化的写作,是一位目光专注的通俗作家。结语部分提出对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些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