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同时,凭借自身资源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制造业急需转移和全球市场需求急增的机遇,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贸易规模和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但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争端的重启、美欧贸易战的触发、美印普惠制待遇的取消、美俄战略冲突的升级、日韩的经济制裁、中东战争的不断升温等经济、政治冲突的频发,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球贸易、投资、生产等活动逐渐放缓。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四处出击,全球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中国在不断努力保持与发达国家贸易往来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的“六廊”之一,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中国开展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点国家。因此,中印双边贸易发展情况值得关注。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撑,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工业化国家相继提出经济复苏计划,制造业的发展再次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产业。而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优势将更多依赖于技术、创新等专业化生产能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逐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过渡,印度同样不甘落后,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以提高工业水平,但印度制造业目前依旧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随着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重构期,国际分工逐渐由产业间转化为产业内分工,贸易模式逐渐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各国产业升级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中印两国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尤其是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制造业已成为中印两国双边贸易的主要产业。但中印两国制造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生产水平不在同一层次。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双边贸易潜力巨大。那么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在制造业上是否存在产业内贸易,如果存在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贸易类型呈现什么状态?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以及影响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印两国双边贸易结构,发现中国出口印度的产品一直以制造业为主,且主要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印度出口中国的产品逐渐由初级产品转向制造业产品,且产品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次,文章分别从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动态和产业内贸易类型三个角度分析中印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情况,发现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贸易方式为产业内贸易,其余产业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通过分析比较,发现SITC5、SITC6、SITC7和SITC8各产业的细分行业均存在产业内贸易现象,且中印制造业以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辅。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印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贸易开放度和研发支出等因素对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积极促进作用,制度距离对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抑制作用,而中印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异对中印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文章最后基于两国实际经济状况及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促进中印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三点建议,即优化产业结构,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扩大开放程度,增加对印投资;推动制度建设,降低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