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文物古迹整合利用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建设使三峡库区城镇经历了一次特殊的城镇化过程。在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库区城镇也面临着特色趋同、地域文化缺失的危机。三峡的文物古迹是库区城镇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古迹对保持城镇特色,延续城镇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国家已经启动了后三峡文化规划,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本文重点关注后三峡时期文物古迹如何进一步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服务并为库区经济作出更积极的贡献。本文提出以区域化的视角探索文物古迹的整合利用,通过与城镇建设的协调发展,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镇人文环境。   本文立足于三峡库区建设期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成果和现场的深入调研,对三峡库区成库前后文物古迹与城镇形态变化进行了梳理,在对两者的关系和特点重点分析后总结出文物古迹在城镇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整合利用的理念、策略和方法。   本文共分5章。第一章绪论。论述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三峡库区成库前文物古迹与城镇关系及其特点分析。论述成库前三峡库区文物古迹和城镇人文环境相关状况,对两者的关系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第三章,三峡库区成库后文物古迹与城镇关系及其特点分析。通过对成库后三峡库区文物古迹和城镇人文环境的关系和特点的分析后,总结出文物古迹在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三峡库区文物古迹整合利用思想构建及主要策略。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整合理念,提出文物古迹整合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对策。第五章,三峡库区文物古迹整合利用方法。在总体思路指导下,重点探讨文物古迹整合利用的具体操作方法。第六章,结语。总结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并提出论文的创新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由于具有建造效率高、环境污染小、可有效提高建筑品质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新建建筑中住宅占据比例最高,因此装配式建筑在住宅中的应用被极力推广。但
随着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紧张的趋势,发展超高层建筑成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研究的对象定为一类特殊的超高层建筑,即有比较明显几何形态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我国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法律保障。200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标志着我国以《城乡规划法》为法律核心
产业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遗存,代表了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无限热情。随着“低碳文明”的出现,这些代表了人们对过去无数回忆的场所,如何进行转型,重新
城中湖水域空间,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是体现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志。
建筑与人文、自然及社会经济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性建筑的营建,在满足能量循环、物质交换的资源节约、环境友
汉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它在我国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北京汉传佛教在北京宗教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而承载北京汉传佛教文化的
城市功能空间是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能流得以交换的重要媒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功能空间日益复杂化、紊乱化,严重影响了
随着我国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也出现了照搬照抄大城市城市设计模式、大量使用外国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摒弃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手法等问题,使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