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良性自限性出血性疾病,为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基因多态性等多个方面,但具体发病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在ITP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国内外对于ITP患儿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争议,且细胞因子与ITP的具体关系尚不清楚。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新诊断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与ITP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依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所制定的《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1],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ITP患儿,选取新诊断ITP患儿40例作为实验组,31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测定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无菌采集受试对象外周静脉血2ml,采用CBA技术和Th1/Th2/Th17细胞因子CBA分析试剂盒检测血清中7种细胞因子(即IL-2、IL-4、IL-6、IL-10、TNF、IFN-γ、IL-17 A)的水平。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前每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细胞因子比较实验组治疗前IL-2、TNF、IFN-γ、IL-6、IL-17A水平(6.51±2.25pg/ml、3.67±3.60pg/ml、4.48±5.61pg/ml、6.94±5.26pg/ml、6.31±5.28pg/ml)高于对照组(5.19±0.37pg/ml、1.93±0.29pg/ml、2.04±0.33pg/ml、2.08±0.49pg/ml、1.69±0.11pg/ml),而IL-4、IL-10水平(1.11±1.15pg/ml、2.48±1.56pg/ml)则低于对照组(3.09±0.27pg/ml、3.34±0.92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655、3.037、2.744、5.810、5.537、10.506、2.906,P=0.001、0.004、0.009、0.000、0.000、0.000、0.005)。2.实验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比较实验组治疗后IL-2、TNF、IFN-γ、IL-6、IL-17A水平(5.09±1.00pg/ml、2.11±1.93pg/ml、2.22±1.86pg/ml、2.26±2.69pg/ml、2.16±2.07pg/ml)较治疗前降低,而IL-4、IL-10水平(2.90±1.13pg/ml、3.94±2.41pg/ml)则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447、3.044、2.808、6.544、5.711、16.568、3.393,P=0.000、0.004、0.008、0.000、0.000、0.000、0.002)。3.实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细胞因子比较实验组治疗后IL-2、TNF、IFN-γ、IL-6、IL-4、IL-10、IL-17A水平与对照组对比未见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587、0.558、0.584、0.420、1.029、1.440、1.424,P=0.560、0.580、0.563、0.677、0.309、0.156、0.162)。4.7种细胞因子与血小板相关性分析将实验组治疗前后IL-2、TNF、IFN-γ、IL-6、IL-4、IL-10、IL-17A水平变化与血小板水平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未见明显相关性(r=-0.13、0.20、0.09、-0.05、-0.11、-0.15、-0.03,P=0.43、0.21、0.59、0.74、0.49、0.37、0.86)。5.对实验组7种细胞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对IL-2、IL-4、IL-6、IL-10、TNF、IFN-γ、IL-17A这7种细胞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IL-2与IL-6呈正相关(r=0.38,P=0.00),IL-2与IFN-γ呈正相关(r=0.30,P=0.01),IL-6与IFN-γ呈正相关(r=0.76,P=0.00)。结论1.新诊断ITP患儿体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紊乱,提示Thl、Th2、Thl7这三种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且表现为Th1、Th17优势;2.通过测定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以初步判定疾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