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由繁、难、偏逐渐向更加合理化的编排转变,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等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侧重研究建国以来人教版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体例与结构的变化及其缘由,探寻其对今后教科书编纂的有益启示。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回顾学界关于中学中国历史教材的研究状况,阐明该课题的原因和意义,介绍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简述建国以来各阶段教科书的编写状况,把建国六十多年来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分为四个阶段。1949—1966年,萌芽与曲折发展阶段;1967—1977年,十年停滞阶段;1978—2000年,拨乱反正、走向正轨阶段;2001年以来,新课改创新阶段。分析了各阶段教科书在体例与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侧重从通史体例向专题史体例过渡、课文辅助系统日渐完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从教科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微妙的变化,聚焦于农民战争、洋务运动、人物评价、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从不同时期人教版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对相关事件的编写中透视其各自阐述的重心所在,并探究历史教科书撰写与学术界历史研究的异同。第四章:从政治需要、教育理念等方面入手,分析教科书在不同阶段变化的具体原因,透析各因素对教科书编写所施加的影响。第五章:通过考察人教版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指出目前教科书编写所需进一步完善之处,以使教科书的编写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