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中“扶老被讹”事件时有发生,而与之相关的“防讹不扶”事件也日益增多。“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思考。从2006年的“彭宇案”开始,“扶老被讹”便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中,但引起人们热议的不是这个案件里的事实真相本身,而是扶起老人却受到讹诈这种现象。伴随着“扶老被讹”现象的出现,各种“跌倒的老人无人扶”的事件也不断发生,“防讹不扶”也成为一个特殊的现象。“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扶老被讹”诱发“不扶”,“防讹不扶”阻碍“扶老”。“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虽然近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毕竟是少数事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对“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的研究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不高,公民意识缺失。“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道德的困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恶化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损害道德规范,使社会道德功利化;干扰道德教育,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阻碍道德建设,扰乱社会秩序等。“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政府、社会以及公民等各个层面,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民价值取向多元化,公民道德教育不足。当前,我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伦理规范体系,这使公民的道德观念陷入混乱和无序,同时,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当代大众文化发生冲击与碰撞。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民的价值取向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这就导致公民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会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公民道德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目标的两极化和内容的单一化这两方面。第二,人际关系经济化,诚信危机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变迁,使人际关系变得日益经济化,主要表现是人际关系的经济化、功利化和冷漠化。并且,诚信缺失,致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增加,使“扶老”变得举步维艰。第三,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媒体的过分夸大,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偏差;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惩治不力与保护不足并存;社会保障投入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针对“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产生的原因,政府、社会、公民只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要明确核心伦理规范,加强公民价值观教育。同时,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其次,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设优良的市场诚信环境,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实施“失信道德惩戒”。最后,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规范媒体管理,引导舆论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做到惩治有力,保护充分。除此之外,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