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N·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美国颇具盛名的后精神分析批评家,霍兰德采用精神分析这一独特视角进行文学接受批评理论的建构,并以跨学科、后现代的全新姿态在文坛上引领风骚于一时。他所建构的“文学反应动力学”模式是一个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理论模式。该理论模式融合了精神分析学、读者反应批评与新批评的方法,以幻想——防御——意蕴反馈圈为核心,展开关于读者对文本体验及阅读反应的相关研究。这一理论模式虽然是霍兰德前期所建构的,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和理论观念贯穿霍氏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的始终,对霍氏后精神分析理论乃至西方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文基于《文学反应动力学》一书,以霍兰德的“文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论述。论文主体部分从思想来源、理论模式、批评观念和理论价值四个方面对霍兰德动力学理论进行学理研究。
  第一章梳理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产生的语境背景,阐释了该理论得以产生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该部分将影响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形成的诸种要素整体纳入到研究范围中,分析霍兰德的物理力学功底、电气工程专业求学经历、美国自我心理学和接受美学思潮对其理论的影响;阐明霍兰德的文学理论中蕴含的“新批评”方法论色彩、深厚的精神分析批评底蕴;呈现霍兰德“文学动力学”杂糅诸种学科理论方法的特征,揭示霍兰德动力学理论模式得以建构的动态发展态势。
  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构建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要素、运行机制、运作过程及文学功效等维度展开系统研究。其中包括对动力学体系中重要概念的辨析,尤其是对“反应”“防御”“前俄狄浦斯”“幻想”等核心要素的内涵界定;包括对动力学模式得以发生的心理动力、运行过程,借助载体和手段的理论阐述;还包括对霍兰德动力学文学功效的深入解析,对文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内涵的细致阐述,霍氏动力学理论图式的生动展现。
  第三章将动力学理论模式运用于霍氏文学批评观念的建构中。提出霍氏对读者与文本、作家与文本之间的关系的有力解读,正是其批评观念的反映。动力学模式本就是研究读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的一种建模尝试,因而在对诸多文学作品的实际阅读体验中,印证了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召唤与呼应的互动关联;霍兰德将该模式运用于对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将文本中的意蕴、防御等与作者的实际生活与个人的个性心理相对应,从作品中反推作家的现实性格。该部分对这些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阐发,呈现动力学理论与霍氏文学批评观念的潜隐互证关系。
  第四章对“文学反应动力学”理论进行了理论评价和反思。“文学反应动力学”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霍兰德整个阅读反应理论的起点,同时还将弗洛伊德主义对“作者”的关注转向“读者”,叩响了后现代的大门。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尚未完全脱离“文本中心论”、过于注重读者的生物性因素、以及理论适用性窄等局限性。尽管如此,其理论的跨学科性质和鲜明的后现代性,以及在对文学体验和人的本体探寻上抵达了相当的深度,革新了当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为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论文试图反思当代语境下如何看待文学批评中读者与文本之间繁复的交互关系问题。理清文本作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如何在读者摄入其语言、结构时实现形式向意蕴转化的目的。最后,提出霍氏“文学反应动力学”不仅作为一个先锋拉开了读者阅读理论的帷幕,肯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地位,且对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流互动和动力问题的深刻探究均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其他文献
吴方言作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对其调查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苏南吴语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苏州等代表城市。金坛处在吴语区与江淮官话区交汇的地方,记录描写金坛境内吴方言意义重大。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描写与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金坛的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概况,综述了江苏境内吴方言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目的意
学位
本文旨在研究桓温及其幕下文士的生平思想,考证文人间的交游活动,具体分析其文学作品,从整体角度总结概括桓温幕府文学的创作特点。  第一章,围绕桓温展开论述。本章将分别从桓温的生平及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试图全面展现桓温的形象。桓温祖上为龙亢桓氏,为世家望族,后因参预朝事跌为刑家,其父桓彝以身殉国,桓温子袭父爵,声名渐显。桓温一生锐意进取,凭借赫赫战功位极人臣,但也因朝廷的猜疑逐渐走上与之对抗的道路,
学位
白居易的科举文章以其详尽、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突出的艺术成就受到唐人乃至后人的追捧。白居易早年在科举文章中花费的心血并不少于诗歌,《策林》更是他的悉心之作。近年来对白居易《策林》的关注多在其思想内容方面,而关于《策林》的章法结构、说理技巧等方面仍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策林》是白居易专为参加制举拟作的试策。试策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内容往往与“政化得失”相关,采用问答结合的形式
学位
叙事是和人类的历史同时开始的,然而对叙事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才真正展开。传统小说理论重视道德教化,小说往往充当宗教、神学的婢女,直到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者福楼拜和詹姆斯将小说视为一种自足的艺术有机体,把注意力转向了小说技巧,尤其是叙述视点的运用,一种过于倚赖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风气才开始得到改变。近一个世纪以来,视角一直是小说叙事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虽然这些研究颇多新见,但在操作中又使人深感其局限性很
学位
颂文为古代重要的文体之一,三国颂文上承汉朝,下启两晋,在颂文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一章为颂文的概念与分类依据,分为两节。研究文体,必先溯其根源,第一节首先定义“颂”字为赞美、歌颂,然后对颂文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作简要的概述。第二节梳理了古人与今人对于颂文的分类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将三国颂文分为四大类:颂神仙类、颂人类、颂事类和颂物类。  第二章为颂文的类别与特征,分为五节
学位
清初,遗民在清廷的打击下笔耕不缀,以文字记录下国家和文化异变的时代,诠释了对山河破碎的遗民心境。明遗民这个群体在明清文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成为了当今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话题。而李长祥作为一名文人武将式的遗民,对他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从李长祥的文人武将身份出发,揭示李长祥的遗民旨趣和文学风格,凸显他在明末清初社会大背景下追求忠义和根邸六经的心态,以期更接近李长祥真实的历史世界。  绪论部分阐
学位
唐诗瑰丽多彩这一事实本身就昭示其成因的极度复杂性。从凉州角度关照唐诗,实质是考察半异质文化对唐诗的影响。凉州文化的异质性,首先是其基本属于游牧区,和中原等唐诗主产区的农耕文化有别;其次,凉州作为西北边州,直接与西域接壤,荒凉辽远,既是边塞接敌的战场,也是罪臣流放之所。唐人或亲临其地、目之所及,或望风怀想、即心之所系,给诗境抹上独特色彩。凉州文化的“半异质”属性,究其原因,是唐代凉州大体处于朝廷的有
学位
当前文艺理论批评发展面临建构中国文论批评体系的问题,存在着中国文论“西化”、自创批评理论不足的窘境。即使学界已有一定的反思与自省以及“破”与“立”的努力,但依然存在着理论创新及应用的问题。批评家们使用着西方文论的话语、范畴、方法对当下中国的文艺作品进行阐释与批评,“强制阐释”及“场外征用”等不恰当的批评现象盛行。进入新时代以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合中国当下实际的文论体系是文艺界目前最为紧迫的任
弹幕是人们看视频时最常见的一种评论方式,弹幕语言是发表弹幕时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为了传达一定的信息,所使用的语言有其特殊的特点。关于视频弹幕和弹幕语言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基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视频,弹幕语言的特点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这个特殊的期间,观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新的信息的接收和使用状况,并且能分析语言上的差异。从这种视频弹幕语言的形式,
学位
盛唐山水诗创作硕果累累,涉及到了关中、中原、巴蜀等广大地域,而江南山水出现的频率之高尤为引人瞩目。本文根据陈贻焮先生《增订注释全唐诗》一书,统计出盛唐江南山水诗共365首,足可见其数量之丰富。  盛唐江南山水诗与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诗歌在描绘山容水态的同时,折射出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其地理性与空间性也丰富多彩,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显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的特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