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学校组织变革而言,任何一种选择,都是一次价值评判,它关涉的核心是对变革善恶、好坏的评判,已经成为教育变革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浅层次的技术变革路线已日显疲态,中小学组织变革必须给予价值范式转换以足够的重视,它可以明晰不同价值取向的关系,寻求到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操作原则、操作策略和支撑条件,并为变革实践寻求合道德性论证。针对现有研究不足,需要引入了场域理论和教育管理现象学理论,运用其涵括的资本、惯习和实践感等概念解读现状,在破除二元分化的前提下深化研究该问题。价值范式是指,特定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以主体尺度为尺度判定主客体关系时所形成的由理论、原则、方略和支撑条件等要素组合而成的范例。它具有一二级表述方式,其二级表述方式是根据价值包含的要素和范式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构建而成的,具体由“价值主体—价值动力源—价值层次”等三个维度构成。学校组织变革的核心是权力格局的变革,而权力则是因资本而生,资本的竞争本性决定了价值范式具有竞争性特点,不同价值范式在竞争过程中会发生转换。在中国当代学校组织变革中出现了三类基本价值范式:1949-1978,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的“阶级—情感—规劝”型价值范式,其理论基础是激进主义的冲突论,操作原则是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绝对专政,操作策略是鼓动情感和规训劝导,支撑条件是解构家国一体化的组织结构;1978-21世纪初,是以崇拜效用为主旋律的“团体—理性—教化”和“个体—意愿—规劝”型价值范式,两者互为表里,其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操作原则是标准化,操作策略是教化引导(规训劝导),支撑条件是竞争;21世纪初至今,是以公共责任为主体的“社会—美德—实践”和“个体—信念—选择”型价值范式,它将成为未来中国中小学校组织变革的核心价值范式,其理论基础是复杂性理论,操作原则是输出普世价值观念与重视本土情景生成,操作策略是公共治理,支撑条件是开放的组织视野在面向公共责任型价值范式的构建之时,有必要从价值范式构建模型的三维现状、执行工具、支撑条件和教师责任担当等四个方面着眼,对学校组织变革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1)在三维现状方面:组织与个体在确定满足诉求的对象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在确定推动行为的主要动力源时,感性意愿与理性追求成为两大支柱;不同行为主体在选择行为方式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征。(2)在执行工具方面:管理机构及管理者更倾向于运用行政管制和法律约束等手段;个体更倾向于依托学校管理、基于自主能力和发挥社会关系等手段;“经济诱导”作为执行手段,其影响力比较小;“法规约束”手段在成人个体交往之中的影响效力较为弱小等。(3)在支撑条件方面:教龄、学校层次、学校位置、教职工规模、学生规模、男女性别比例、家庭背景、学历情况和毕业学校状况等因素分别对教育信息的影响度、信息认同度、相互配合支持度、公认价值观念构建的态度、工作变化度、受约束的感受度和教师责任担当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其中也存在着大量需要解决的难题,调查结果如下。(1)在构建学校组织三维价值范式方面:私人生活空间与公共组织空间缺乏融通,致使公共责任构建失去根基;组织成员对行动中的超越性因素置若罔闻,致使“效用论”大行其道;不同主体关注的价值构建方式差异甚大,致使其难以在同一平台上对话。(2)在择取落实学校组织价值范式执行工具方面:学校组织偏重于行政强制和法律约束,文化手段运用程度不够;学校自主管理缺乏空间和平台,现有运行机制难以承载起多方重托;经济调控手段成为一处不可触摸的伤痛,期望与失望并在。(3)在学校组织价值范式构建基本支撑条件方面:二分式的信息系统构成了多元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平台,容易导致冲突;学校组织规模设定的随意性比较强,成为众多问题的直接导火索;学校管理基本秩序变动不居,组织价值系统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延续性。(4)在教师责任担当方面: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多有无奈;美德言表与平庸品格之间出现错位;内生良知与外部规约之间容易疏离;责任履行与权利维护之间时常出现偏差。当代美国中小学校组织变革以“多元团体利益制衡”作为核心价值范式,它具体又分化出三种基本价值范式,分别是:“团体——趣味——诱导”型价值范式,其理论基础是团体主义;操作原则是广泛结盟;运用策略是依托趣味,多方诱导;支撑条件是寻找和培育共同利益。“国家——意志——强制”型价值范式,其理论基础是集权主义;操作原则是符号控制;运用策略是生成危机;支撑条件是全球竞争。“个体——情感——选择”型价值范式,其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操作原则是优质、公平;运用策略是市场竞赛;支撑条件是多元参与。它们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在通向公共责任型价值范式的改善之路上,学校组织变革需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1)警惕“效用论”价值范式给学校组织变革带来的时代难题,规约效用论范式的运用范畴。(2)需要催生主动应对环境变化的组织系统,形成通向公共责任的倒逼机制,如设计更多更容易参与的公共空间,适度激发利益冲突危机;拓展学校内外人员的可选择范畴,刺激生成相互负责的生态系统。(3)需要培育公共治理所需的基本条件,完善生成公共责任的保障体系,如消减二分式信息系统的价值鸿沟,促进多方主体间互动平台建设;正视人性与制度间的互动关系,切勿制造各种人为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