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遭受反复疼痛刺激如接受足跟采血、桡动脉穿刺、机械通气等的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疼痛评分,并观察非药物止痛及药物镇痛的效果,追踪疼痛对患儿生理和远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旨在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同时,减少疼痛刺激对患儿生理和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1、接受足跟穿刺患儿和桡动脉穿刺的患儿均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三组:①对照组、②非营养性吸吮组(Nonnutritive Sucking,NNS)和③NNS+葡萄糖(glucose,GS)组。每组20例,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测各组患儿穿刺前后经皮氧饱和度(SpO2)、心率和呼吸频率等,用新生儿疼痛评分简表(Preterm infantpain profile,PIPP)对各组新生儿的疼痛进行评估。2、15名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为药物干预组,根据患儿疼痛情况,给予芬太尼镇痛治疗,并设对照组15例,记录患儿在接受机械通气后,用药前、用药后30分钟、用药后2小时、用药后4小时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的变化及PIPP评分。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在3,6,9,12月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定其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 结果:患儿在遭受足跟穿刺及桡动脉穿刺时各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均增快,经皮氧饱和度SpO2降低(p均<0.01),其中NNS组及NNS+GS组干预后心率、呼吸频率、经皮氧饱和度SpO2的改变较对照组小(p<0.05)且可较快的恢复至穿刺前。足跟采血及桡动脉穿刺后行PIPP评分,其中NNS组、GS+NNS组的PIPP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GS+NNS组PIPP评分低于NNS组,差异有意义(P<0.05)。机械通气的患儿,药物干预组使用芬太尼后,其呼吸频率、心率均较对照组下降,经皮氧饱和度SpO2上升,PIPP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的患儿在3、6、9和12月龄时MDI和PDI分别调查显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心率、呼吸频率、经皮氧饱和度SpO2可作为评价新生儿疼痛的生理指标,PIPP疼痛评分简单实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2.NNS及NNS+GS均能缓解新生儿疼痛,但NNS+GS的效果更好。3.芬太尼能有效缓解机械通气患儿的疼痛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