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国民党在1920年代中后期建立党治体制后,一直努力于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制度构建、强化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当局力图建立较为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并对民众团体予以监督、控制,将其纳入国家体系,并上升为法律意志,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内迁大后方力图塑造统治权威,并推进国民党党治力量在基层社会的实施。重庆市作为战时首都,为国民党政权之中心,市党部在实施社会团体的政策中,力图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民党在1920年代中后期建立党治体制后,一直努力于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制度构建、强化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当局力图建立较为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并对民众团体予以监督、控制,将其纳入国家体系,并上升为法律意志,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内迁大后方力图塑造统治权威,并推进国民党党治力量在基层社会的实施。重庆市作为战时首都,为国民党政权之中心,市党部在实施社会团体的政策中,力图贯彻国民党中央的民运政策,加强对民众团体控制,有效配合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从运行机制上看主要有策动与健全民众团体,组织社会工作训练班对团体负责人和会员施以训导,建立市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管理社会团体。从具体的推动职业团体的政策角度看,市党部对重庆市农会则通过建立示范农会,对基层农会组织进行改选,人事调整等措施达到党对民众团体的控制。对市工会则通过建立总工会,推行示范工会,对职业工会进行改组等措施渗透党治力量;以处理劳资纠纷为中心,力图树立党权在劳资双方的权威。对市商人团体则通过改选商会及同业公会,指导商人团体开展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及推动经济政策在商人团体的实施,从经济建设以及规范管理商人团体的角度进行控制。
重庆市党部作为国民党基层组织,一方面贯彻国民党中央的社会政策,推动民运工作在地方的实施。另一方面配合市政府及市社会局落实政策。作为战时首都,中央多部门驻地重庆市,因此中央政府也干预重庆市职业团体的发展,在市商人团体的管控中尤为明显,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所以,国民党的重庆市职业团体政策是在中央与地方互动中形成的,从国家一社会的关系上看,也具有国民党党治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互动性。本学位论文旨在对战时国民党重庆市党部的职业团体(主要有工会、农会、商会)管控政策、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及民众团体的反应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阐释国民党在塑造权威、构建与维护社会秩序中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
其他文献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内蒙古地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目前内蒙古地区的外资企业有三千多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内蒙古地区的外资企业数量仍在不断的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总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旅游业己经成为各行各业中发展最为强劲的行业之一。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是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部分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不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甚至屡屡发生侵犯游客切身利益的事件,对整个
公务员选拔录用考试作为一般公民进入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的唯一入口,是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公务员考试实施以来,招聘岗位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堪称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考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谈及改革、访问都要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因此,近几年逐渐增强了针对公务员选拔录用考试责任意识的渗透。本文尝试通过近几年的选拔录用考试的要求、标准和试题来分析研究对责任意识的强化与渗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是关于人类精神生产实践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人们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具有实践性、人本性、自由性、观念性和创新性,体现出精神生产实践的普遍特征,是精神生产实践的具体形态之一。在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以及迫切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精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
文章以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史论结合法,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研究了网络知识活动,包括网络知识获取、网络知识生产、网络知识传播和网络知识悖论,对其方式、利弊及其运行规律进行归纳抽象,形成了完整的网络知识理论体系。并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采用总论、研究视角阐述和分论的研究结构。 本文涉及较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主要有:基于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论、认识运动的辩证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机地把整个世界统一成了一个整体,真正的“地球村”已经从观念走向现实,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人类社会进入了新阶段,迎来了新机遇,不可避免的面临新问题,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想要妥善处理自身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都需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和高度,以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识为遵循,在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本文通过对东晋末年和南朝刘宋前期政治史的研究和分析,以晋末和刘宋时期各种政治势力争夺权力的斗争和各政治集团的兴衰起伏为主线,力图勾勒出晋末宋初政治格局演进的基本轮廓。刘宋政治的复杂性也埋下了此后南朝政治异常复杂、混乱局面的根源,研究晋末宋初政治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整个南朝的历史。 本文首先概要分析了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和门阀政治背后的皇权因素,认为东晋时期皇权力量的衰微是由于历史和
张拭是湖湘学派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本文系统研究其社会控制思想。社会控制就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控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的社会控制思想主要是以是否依靠外部力量来划分,即主要从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来论述张拭的社会控制思想。 张拭的社会控制思想形成是与他的家庭熏陶、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张拭思想是在继承其师胡宏的性本论的基础上,有所损益的
本文首先对萨恩萨依墓地的年代和墓葬形制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出土人骨标本最多的第二期墓葬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反映出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乌鲁木齐南山一带居民的生产生活属于游牧经济形态。 在这一大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文章开始鉴定采集有人骨标本的27个墓葬墓主的性别和死亡年龄。在鉴定之前对鉴定应用的中外方法进行了列举。在鉴定过程中注重中外鉴定方法之间在准确性、适用性和灵活性以及鉴定结论之间进行等多方面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