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外膜转位因子Tom40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重新折叠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3537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粒体内含有1000-1500种蛋白质,除参与氧化磷酸化的13种多肽外,98%以上的蛋白质都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经转录、翻译并在细胞质核糖体中以前体形式合成后,再转运进入线粒体的。研究表明,在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上存在一系列涉及蛋白质转运的蛋白质复合物,称为转位因子(translocatior,又称为translocase),主要包括外膜的TOM复合体和SAM复合体,内膜的TIM23复合体、TIM22复合体和OXAI复合体,它们在结构上都由受体和供蛋白质通过的孔道两部分构成。其中TOM转运复合体是线粒体蛋白进入线粒体的第一道屏障,当前体蛋白由细胞质基质移向线粒体表面时,TOM复合体就会对其进行识别及转运,根据前体蛋白的识别情况,前体蛋白分为三种类型:(1)无前序列,Tom70依赖的前体蛋白;(2)含前序列,Tom70依赖的前体蛋白;(3)含前序列,非Tom70依赖的前体蛋白。   Tom40蛋白是TOM转运复合体的核心组分,它与受体蛋白Tom22及小Tom蛋白,Tom5、Tom6、Tom7稳定结合,共同形成400kDa的整体输入孔道——GIP复合体(General Import Pore)。对线粒体蛋白通过TOM复合体的转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人们对TOM复合体及其亚基转运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由于其核心亚基Tom40的三维空间结构尚未解析出来,其转运蛋白的机理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大量的表达大鼠Tom40蛋白(rTom40),发现该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是我们对表达的包涵体进行变性溶解后再进行纯化工作,在纯化的同时透析去除变性剂使蛋白重新折叠。随后,利用圆二色光谱(CD)和高灵敏度微热量分析(VP-DSC)技术对重新折叠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新折叠的rTom40蛋白具有明显的二级结构和紧凑的三级结构;而拓扑结构的预测也显示了其结构特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摸索rTom40蛋白晶体的生长条件,为进一步优化结晶条件,进行三维空间的结构解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研究了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的工业化技术及相关的分离分析技术.包括分类鉴定高效的丙烯腈水合酶,选择合适的水合酶固定化工艺及固定化材料,开发固定化催化生产
随着化石燃料的消耗与濒临枯竭,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寻找可持续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中
学位
该文探讨了一条工业上经济可行的合成抗菌药左氟沙星的关键中间体L-氨基丙醇[(S)-(+)-2-氨基-2-丙醇]的方法.我们以相应光学活性的L-氨基丙酸作为原料,先与无水乙醇(或甲醇)
摘要:近年以来,随着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发生,以及恐怖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导致了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摩擦的加剧,国际体系正酝酿着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对外投资,加速“走出去”步伐,在合作共赢的核心原则下,努力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推进加强国际间影响力。   关键词:全球失序;国际体系;中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