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拥有大量的江河湖泊,而这些地区附近的软土因其高含水率、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以及低抗剪强度等不良性能难以处理,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强夯法、堆载预压法、换填法、真空预压法等主要是排出土体中的自由水,对于土体中存在的大量结合水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电渗法作为一种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地基处理方法,能够在合理的经济预算下最大化的排出土体中的自由水和弱结合水,极大地增强土体的承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电渗排水效率,本文在研究电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自行研制的电渗实验装置进行了多组不同条件下的电渗固结排水试验。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应成果如下。1.较全面的介绍了国内外电渗法和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电渗固结排水的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2.当初始含水率相同时,在阳极处注入不同粒径带正电的纳米材料进行电渗实验,通过测量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电流值以及电渗后土体的含水率、抗剪强度指标和土体微观结构来分析不同粒径纳米材料对电渗排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电渗过程中存在一种最优粒径(550nm)使得电渗排水效果最好。同时发现实验组的电渗排水效果要优于空白组,主要是因为在阳极处加入带正电的纳米材料能够有效的增强电渗过程中的电泳速度,并且部分纳米材料会与带负电的土壤颗粒反应生成沉淀,增加土体密实性和抗剪强度。3.当初始含水率增加时,土体电渗的最优纳米粒径也略微有所增加,但是在电渗过程中土体最终排水量随纳米粒径的变化曲线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符合先增后减的趋势。4.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对电渗试验进行了简单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存在某一纳米粒径使得电渗排水效果最好,该纳米粒径大小与实验结果大致相同。5.当初始含水率相同时,在阳极处分别注入等量带正电的纳米SiO2@Al2O3溶液和带负电的纳米SiO2溶液,结果表明,在阳极处注入带正电的纳米SiO2@Al2O3溶液对应的实验组无论是从排水量、电流密度、土体抗剪强度指标以及微观结构均要优于在阳极处注入带负电的纳米SiO2溶液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