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调查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气虚相关证型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基于对慢阻肺由肺及脾以及于肾的认识,进一步探讨慢阻肺在脏腑间传变的肺功能演变规律。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专科门诊、呼吸科病房、综合科病房、普通内科病房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处于稳定期的病人,收集其一般信息资料(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病程及中医四诊资料,按中医四诊合参辩证分型,选取符合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三组证型患者,并对其进行肺通气功能及肺弥散功能检测,记录相关肺功能指标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患者病程:肺气虚组患者病程短于肺脾气虚组,肺脾气虚组病程短于肺肾气虚组,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通气功能障碍类型:肺气虚组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肺脾气虚组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所占比例相当,各占50%,肺肾气虚组以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肺功能分级:肺气虚组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Ⅰ级、Ⅱ级;肺脾气虚组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Ⅱ级、Ⅲ级;肺肾气虚组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Ⅳ级。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小气道功能:由肺气虚组到肺脾气虚到肺肾气虚演变中,PEF%、MEF50%逐步下降,三组间比较除PEF%Pred肺气虚组与肺脾气虚组间P=0.3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通气功能:由肺气虚到肺脾气虚到肺肾气虚演变中,表现FEV1值逐步下降,FEVl%Pred逐步下降,气流受限程度加重。除FEVl肺气虚与肺脾气虚组P=0.167>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残气指标:由肺气虚到肺脾气虚到肺肾气虚演变中,RV%Pred增加,RV/TLC%Pred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弥散功能:由肺气虚到肺脾气虚到肺肾气虚演变中,弥散功能DLCO-SB%Pred逐步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慢阻肺病程的增加,慢阻肺中医辩证由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病位由肺→脾→肾的演变。2.慢阻肺早期以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后期逐步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随着慢阻肺由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的演变中,肺功能分级有1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改变趋势。小气道功能损害加重,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增加,弥散功能由正常向弥散功能受损演变且受损程度逐步严重。综合上述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气虚证型与肺功能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而且随着慢阻肺由肺及脾以及于肾的演变过程中,气流受限趋于加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