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已探明的铀矿床不均衡地分布于相山北部斑岩型成矿带和相山西部火山熔岩型成矿带。尽管前人进行了多轮研究,然而在岩浆演化序列认识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尚未达成共识。此外,相山三大含矿主岩分别为花岗斑岩、流纹英安斑岩和“碎斑熔岩”,花岗斑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归属斑岩已是不争的事实,“碎斑熔岩”是否也为斑岩尚待解决。斑岩与铀矿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对相山斑岩的系统性厘定、相山斑岩的控矿作用、进一步找矿方向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此,本文在相山主要岩石年代学和岩性岩相学的研究基础上重新厘定了相山岩浆演化序列,并划分了三个火山亚旋回。通过对相山三个火山亚旋回岩石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各亚旋回内岩石成因的差异性并分析了典型矿床与矿化主岩的关系,构建了相山地区斑岩控矿模式,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本论文不仅对深化相山斑岩型铀矿认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相山铀多金属找矿具有现实意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相山主要岩石年代学证据和岩性岩相学证据,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岩浆演化序列划分为三个火山亚旋回:第一火山亚旋回(140~137Ma)由爆发(沉积)相熔结凝灰岩、溢流相流纹英安岩和潜火山岩相流纹英安斑岩组成;第二火山亚旋回(137~133Ma)由爆发(沉积)相熔结凝灰岩和含变质角砾碎斑熔岩、溢流相碎斑熔岩和潜火山岩相碎斑花岗斑岩组成;侵入序列(133~122Ma)由潜火山岩相花岗斑岩及一系列岩脉组成,缺少爆发(沉积)相和溢流相。(2)相山三个火山亚旋回均具有富硅、富碱、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等特征,均属高分异A型花岗岩系,但各旋回又有所差异。第一火山亚旋回从爆发(沉积)相-溢流相-潜火山岩相具有反序性特点,结晶分异程度较强,高氧逸度,明显的壳幔混合特征,物质来源于中元古代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于后碰撞板内伸展构造背景。第一火山亚旋回受控于相山西部书塘附近火山口,与第二火山亚旋回火山通道无继承性。第二火山亚旋回从爆发(沉积)相-溢流相-潜火山岩相也具有反序性特点,结晶分异程度最高,低氧逸度,不具有壳幔混合特征,物质来源于中元古代上地壳,形成于后碰撞板内伸展构造背景。第二火山亚旋回分布范围受控于相山中部高位岩浆房。第三火山亚旋回仅为潜火山岩相花岗斑岩,结晶分异程度较强,低氧逸度,不具壳幔混合特征,物质来源于中元古代上地壳,形成于后碰撞板内伸展构造背景。第三火山亚旋回分布范围受控于近地表地层界面和岩性界面。相山西部铀矿床受控于第一火山亚旋回潜火山岩相流纹英安斑岩和第二火山亚旋回潜火山岩相碎斑花岗斑岩,相山东部铀矿床受控于第二火山亚旋回潜火山岩相碎斑花岗斑岩,相山北部铀矿床受控于第三火山亚旋回潜火山岩相花岗斑岩。(3)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厘定了铀矿床与斑岩的时、空、源关系,构建了相山斑岩控矿模式。时间上,相山北部铀矿床碱性矿化年龄与花岗斑岩成岩年龄具一致性,相山西部铀矿床流纹英安斑岩、碎斑花岗斑岩与碱性矿化年龄时间一致。空间上,铀矿体分布于斑岩形变处、前锋带和内外接触带。铀矿石与斑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同位素一致性说明斑岩岩浆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每一期火山亚旋回晚期潜火山岩相形成后开始铀成矿作用,岩浆期后富铀热液与岩石发生水岩作用促使其演化为成矿流体。成矿流体与幔源物质、大气降水的混合,在流纹英安斑岩和“碎斑熔岩”产状变异地带、花岗斑岩产状突变带、前锋带和内外接触带所构成的地球化学障等有利地带卸载、还原、进而成矿。斑岩在铀成矿过程中提供了主要铀源、热源、成矿流体和储矿空间。(4)在相山斑岩控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相山铀矿田进一步找矿方向。相山北部地区隐伏花岗斑岩形态或产状变异处、前锋带、内外接触带是寻找斑岩型铀矿的找矿方向;相山西部地区已有矿床深部、斑岩与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深部隐伏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是寻找铀矿的有利找矿方向,同时也有寻找铅锌矿的潜力;相山南部地区花岗斑岩深部形态变化处、前锋带和内外接触带具有较大找矿潜力;东部花岗斑岩体的岩墙与岩床结合部位是铀矿的有利找矿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