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TRPV1(瞬态电压感受器阳离子通道,子类V,成员1)介导的艾灸血管效应。其中,以艾灸为主要干预方式,研究不同热刺激对正常大鼠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艾灸激活TRPV1与局部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肠系膜动脉血管的相关性,以及血管内皮相关因子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灸以温促通的血管效应和作用机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理论研究部分,在系统梳理血管内皮和微循环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搜集并整理与局部热刺激相关的现代国内外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对其与血管内皮功能和微循环功能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实验研究包括:1、使用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检测技术,比较不同温度艾灸热刺激对正常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施灸穴位(足三里)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2、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不同艾灸热刺激(关元)对正常SD大鼠肠系膜下动脉TRPV1蛋白和mRNA表达的差异;3、放射免疫法观察不同艾灸热刺激后正常SD大鼠血浆CGRP、eNOS含量的变化;4、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艾灸正常SD大鼠关元穴对施灸局部皮肤组织肥大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影响。结果:1、在实验一中通过比较两组大鼠下肢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可总结出,从加热方式上看,艾灸组的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波动幅度更大,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上看,43℃血流灌注量变化幅度更大,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上看,艾灸组的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实验二中,与空白组相比,温和灸组的TRPV1蛋白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灸组的TRPV1蛋白水平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和瘢痕灸组的mRNA表达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温和灸组和瘢痕灸组大鼠血浆内CGRP含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eNOS含量与空白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温和灸组肥大细胞数(10.24±0.44)、瘢痕灸组肥大细胞数(12.31±0.52),较正常组(6.50±0.76)明显增多(P<0.05)。5、TRPV1蛋白和mRNA水平与施灸局部皮肤肥大细胞变化量有中度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艾灸操作方式,激活TRPV1通道可产生差异性的血管效应;2、艾灸可能通过激活皮肤肥大细胞活化TRPV1通道,引起TRPV1血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