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水溶物(CAWS)诱导类似于人类川崎病血管炎损害的小鼠免疫性血管炎模型,观察部分常见炎症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及NF-κB的表达量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川崎病模型鼠冠脉损伤中的机理。方法:4-6周龄的C57BL/6的小鼠共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0只。在每天的相同时间点予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水溶物(CAWS)(80mg/ml,8mg/只),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只),连续5天对小鼠进行处理。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变化。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末次注射完成后不同时间点(3d,17d,24d)随机各取10只小鼠,摘除眼球取外周血,置于EDTA管中抗凝,随后处死小鼠取其心脏及冠状动脉标本。分离出血浆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末次注射后3d,17d,24d血浆中TNF-α、IL-6、IL-1β、ET-1的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末次注射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浆NO含量。对心脏标本行病理切片以观察主动脉、冠状动脉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染色后观察血管壁着色的部位,检测血管壁上NF-κB p65和p-NF-κB p65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利用Image pro-plus 6.0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1.通过观察小鼠冠状动脉、主动脉等病理表现确定白色念珠菌水溶物(CAWS)诱导川崎病模型成功。2.除外注射前,其余时间点测得实验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小鼠体重在首次注射CAWS后即开始减轻,在末次注射后1d及3d时减轻显著,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实验组小鼠体重逐渐增长,末次注射后3d、17d、24d的体重在组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先后共有5只小鼠死亡,对照组小鼠无死亡。3.实验组小鼠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及血管内皮活性物质ET-1、NO水平在末次注射后3d(急性期)、17d(亚急性期)时均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注射后24d(恢复期)时所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血浆TNF-α、IL-6、IL-1β、ET-1及NO含量在不同时间点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点组内含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NF-κB p65及p-NF-κB p65在血管壁上阳性表达部位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前者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均表达且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后者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实验组p-NF-κB p65较对照组表达更为显著。5.不同时间点实验组及对照组血管壁总NF-κB p65平均光密度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血管壁p-NF-κB p65阳性表达量及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在末次注射后3d(急性期)、17d(亚急性期)时均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注射后24d(恢复期)时所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血管壁p-NF-κB p65阳性表达量及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在3个时间点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点组内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NF-κB p65在血管壁阳性表达程度与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及血管内皮活性因子ET-1、NO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899,r=0.832,r=0.879,r=0.831,r=0.841,P<0.01)。结论:1.连续5天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水溶物(CAWS)可成功诱导小鼠川崎病模型;2.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及血管内皮活性物质ET-1、NO参与小鼠免疫性冠状动脉炎的发生;3.NF-κB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参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