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文学联姻,在其从最初边缘化的“杂耍”向“第七艺术”的转变过程中,文学充当了最重要的引路人。中国电影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一客观规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经典作品,往往作为剧本来源而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改编者利用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在尊重原作主旨和文化精神的前提下进行电影的二度创作。电影的改编可以看作是文学经典的又一次新生,是对原作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进行一次新的阐释和延拓,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充分发挥电影教化社会、启迪民智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当下对以往经典文学作品电影改编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定的总结就显得很有必要。文学语言向镜头画面的转换,不仅是不同叙述语言在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体现出文化艺术一种深层次的升华。因此从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审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历史和现状,梳理并归纳其改编的文化依据和文化背景,就成为了一件十分重要且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事情。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渐成热势的当下,本文通过对80年代部分现代文学经典的电影改编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其艺术风格,并总结相关的改编经验和理论。同时,探寻电影艺术与文学作品交互发展的历程,努力挖掘其蕴藏的深刻民族文化内涵,并总结以往作品改编的得失成败,为今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提供必要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持。文章绪论部分对中国电影改编发展史进行简要概述,尤其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发展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引出“为什么80年代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这个研究话题。第一章结合叙事学理论,对《边城》和《阿Q正传》这两部由文学经典改编来的电影为案例进行解析,细致探讨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转变过程中,这两个差别巨大的文本形式及其相关要素是如何实现完美转化,并被观众接受认可的。第二章将叙事学理论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以文本细读和分析比较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总结和探讨,从“小说语言是如何实现向影视语言的流畅转化、叙述视角的多重演变和巧妙介入、叙述空间(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转换”三个研究角度出发,以若干部80年代改编电影为分析对象,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和学术研究。第三章从“电影改编作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催化剂”这个研究视角出发,以“电影独特语言符号对原作意义的发展深化、电影的艺术化创作对原作影响力的传播和扩散”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文学经典在向电影经典转换过程中之间发生的复杂关系。第四章对80年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中存在的问题(改编的实践、理论探索等)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阐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出其对当下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创作的启示。80年代的中国电影作为一座蕴含着无穷宝藏的艺术宝库,有着太多的魅力和谜团值得我们去挖掘、去研究。因此,对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清电影艺术与文学文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并通过二者在改编过程中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梳理和把握彼此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脉络,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整合叙事学理论及相关电影叙事理论,对文字与影视两种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从全新的视角去解读80年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历史,挖掘出现这种改编热潮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方法,使本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理论意义。同时为以后文学作品影视的改编实践总结规律、探讨经验和方法,也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