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木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是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杉木不仅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材料,同时还能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探究杉木林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不仅对研究地大岗山地区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整个南方地区都意义重大。因此,本文选择不同造林密度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蓄)水特点进行详细研究,通过Topsis法进行优劣评价,提出适合水源涵养功能的造林与成林密度,为森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和方法,为今后杉木林的营造、经营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成果如下:1.观测的10场大气降雨中,总降雨量为235.7mm;观测期间共有2场小雨,4场中雨,3场大雨和1场暴雨。降雨历时38-580min之间,降雨强度在为0.06mm/min~0.37mm/min之间。2.N900林分穿透雨量、穿透雨率最大,分别为161.62mm、69%; N4700林分最低,分别为115.36mm,49%。林外降雨小于10mm的两次降雨均未产生树干茎流。林冠截留量、截留率均表现为:N4700>N3500>N2700>N1700>N900,林冠截留量在72.13~119.16nm之间,林冠截留率在31%-51%之间。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3.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总厚度在2.8~3.3cm之间,枯落物蓄积量波动在3.94-5.34t/hm2之间,大小排序均为N3500>N4700>N2700>N1700>N900。N3500林分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2.60t/hm2,N170]0林分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54.98%,N2700林分最大持水量、率均最小,分别为9.69t/hm2与229.07%。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在5.18~6.35t/hm2之间,依次为N3500>N4700>N1700>N900>N2700。各林分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率同浸泡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4.不同密度杉木林0-80cm土壤容重均值大小表现为N900>N1700>N2700>N4700>N3500,波动范围为1.22~1.30g/cm3。土壤总孔隙度大小顺序为N3500>N4700>N2700>N1700>N900。土壤毛管孔隙度波动范围为38.56%~40.04%,N3500林分最大,N900林分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在9.42%~11.33%之间,依次为N4700>N3500>N2700>N900>N1700。土壤饱和蓄水量在3809.83~4047.87t/hm2之间,毛管蓄水量在3059.76t/hm2-3153.16t/hm2之间,土壤有效蓄水量在721.93~894.70t/hm2,大小顺序分别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一致。不同密度杉木林土壤稳渗速率的大小顺序是N4700>N3500>N2700>N1700>N900,波动范围为1.34-3.52mm/min。5.通过Topsis评价法得出:不同密度杉木林水源涵养功能大小表现为N3500>N4700>N2700>N1700>N900,这说明林分密度在3500株/hm2时杉木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要优于其它密度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