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对CeCO3F的表面修饰及其NH3-SCR机理研究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主要矿物以铁、稀土、铌为主,其矿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稀土矿物及其变种多达28种,有工业利用价值与实验研究可行性的主要是氟碳铈矿和独居石。氟碳铈矿型稀土矿石一般具有矿物结晶粒度粗、有价元素含量高、伴生有用组分多的特点,其在稀土矿物的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铈元素是组成氟碳铈矿型稀土矿物的主要稀土元素,已有研究表明铈基催化剂在NH3-SCR反应中有着较好的表现,氟碳铈矿中铈元素经焙烧后生成更多的氧空位和活位点,是能进一步促进催化反应进行的关键。经改性处理的稀土精矿矿物催化材料具有良好的脱硝性能,但其脱硝机理成为了新的研究难点。通过铁修饰合成CeCO3F后的原位红外研究明确其在NH3-SCR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多金属负载稀土矿物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数据基础。
  本文重点研究了铁修饰CeCO3F及其NH3-SCR反应机理。通过高品位稀土精矿的工艺矿物学分析稀土矿物自身特性;使用多种修饰方法制备得到铁修饰的CeCO3F催化材料,通过XRD、SEM、EDS和活性实验等表征明确催化材料的修饰结果,判断不同修饰方法的优缺点;利用原位红外光谱分析其脱硝NH3-SCR反应机理;考察催化材料对NO和NH3物种的吸附/活化能力以及在NH3-SCR反应中中间活性物种的种类和反应行为。实验结论如下:
  通过高品位稀土精矿的工艺矿物学分析结果确定稀土矿物具有制备催化剂的基础条件,可作为改性制备高效脱硝催化剂的原料;其与合成的CeCO3F有类同性,因此由合成CeCO3F负载其它活性组分探究其脱硝机理并推广至稀土矿物的脱硝机理是可行的。
  铁修饰合成的CeCO3F通过过量浸渍法进行,其活性结果表明当硝酸铁浓度0.03mol/L为得到的催化材料活性最佳,铁负载量达13%;形貌表征结果说明不同修饰方法得到的催化材料主要区别于颗粒形态与铁的赋存状态,常温混合浸渍与共混合水热相对其他修饰方法得到的催化材料更具优势,铁元素的分散度较高,颗粒形貌更有序均一;常温混合浸渍后形成铁与氧化铈结合形成颗粒更细,包裹形态更均匀,分散度更高的催化材料。
  通过原位红外分析确定低温段铁修饰合成CeCO3F催化材料表面同时存在L酸位与B酸位,气态NO的通入导致多种硝酸盐及吸附态NO2的生成;高温段(>200℃)时B酸位活性物质与部分氮氧化物分解或脱附,主要活性位点由L酸位配位的NH3物种和单齿硝酸盐占据;NH3-SCR反应中E-R机理与L-H机理并存,温度较高时以L-H机理为主。
其他文献
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道路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拥堵、污染和安全等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道路网络中手自混合驾驶的状况将出现并长期存在。而在手自混合驾驶环境下,由于自动驾驶与手动驾驶主体间选择特性的区别及相互作用,与现有基于手动驾驶的相关交通流理论存在不匹配,需探讨与手自混合驾驶相适应的道路网络交通流理论,如手自混合驾驶道路网络交通流分配理论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逐年走高,不断膨胀的出行需求无疑使得整个城市交通变得愈发复杂,并最终使得整个交通系统演化成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系统。城市路网当中所发生的各类不稳定的交通流形态其根本上都是大量的出行者通过采取不同的出行决策方案所产生的实质结果,因而出行决策研究需要不断深入。目前对交通出行行为的研究多数建立在出行者同质的基础上,忽视了出行者之间存在异质性,且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决策行为
学位
智能交通系统(ITS)被认为是解决现存交通问题和交通带来的环境、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而高效、准确、全面的交通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是ITS充分发挥效用的基础前提,直接影响了精细化分析决策的准确性。但目前城市道路流量检测器主要布设于快速路、主次干路等重点区域,无法达到路网的全覆盖。这导致部分道路无法得到有效监控,成为了交通数据采集系统的“盲区”。因此,通过有限数量的流量检测器实现全路网的交通状态实时准确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城市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瓶颈路段作为城市拥堵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提升瓶颈路段的通行效率,是提高城市整体路网运行效率的重要措施。车辆互联是车联网的重要分支,是指通过在车辆上安装信号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使得道路上的车辆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和交流。对车辆互联环境下的交通流进行研究,对城市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提升有积极作用。  本文以城市车道减少的瓶颈路段为研究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城市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需求远远大于交通供给,导致了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等问题。发展建设智能交通系统(ITS),挖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短时交通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方法之一,基于科学、精准、可靠的短时交通量预测所建立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为出行者规划最佳的出行路线,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存储了大量的行车数据,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价值信息,从而高效识别通行费异常车辆,降低高速公路运营损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大数据的兴起为交通管理带来了便利,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车辆行驶特征,提取重要行为属性,建立异常车辆识别模型,可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效率,精准稽查异常车辆。  为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联网大数据,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系统的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实行公交优先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已投入巨资发展轨道交通,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吸引力不够、分担率较低,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作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基于交通情景分析原理,研究有效提高出行者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比率的理论方法,对提升轨道交通缓
路径选择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网络系统问题,从微观层面关系到个体出行决策的经济性,从中观层面关系到路网配流预测的合理性,从宏观层面关系到交通行为政策、法规制定的科学性。不管是中观的路网配流预测还是宏观政策、法规的制定,其本质仍是微观个体出行方案的不确定性选择。这种不确定性体现为个体出行决策过程的动态性、决策依据的实时性、决策方法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接受行为的异质性。因此开展考虑信息接受行为的路径选择模型研
学位
目前,我国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相继进入路面大中修、改扩建阶段。由于高速公路作业区路段相较于其他正常路段,存在限速值低,通道狭窄等问题,驾驶人在驱车通过此区域时,驾驶行为易发生畸变而引发交通事故。因此,本文以高速公路作业区车辆运行速度与行驶轨迹为研究对象,揭示作业区布局设置参数改变对驾驶行为的影响规律,建立高速公路作业区驾驶行为模型,并基于此制定作业区布局设置的优化方案。  论文首先在研究国内外公路养
随着辅助及无人驾驶的兴起,交通环境感知越发重要,道路交通标志识别是交通环境感知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成熟以及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目标识别技术为辅助及无人驾驶提供交通标志位置、类别等信息,有利于交通智能化发展和交通标志信息化管理。基于传统特征和浅层神经网络的交通标志识别方法难以满足识别准确率的需求,故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交通标志特征,实现交通标志高效实时的检测、分类和识别。本文基